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至今,不曾中断过。我们可以从留下的古籍与文物中窥见一缕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风华。
我们尽可能地拼接每一处被遗落的时间碎片,渴望构筑出民族历史的本来模样。
人们可能无法想象,有些未知的历史正藏在某个角落,等待着人们轻轻擦拭,重焕光芒。
一位老人与一块破损的石碑,究竟是如何揭开了一个五千年的秘密的呢?
01 流浪的石碑
一处古老的村落,一位老人在千年窑洞中守护着一块同样历经千年的石碑。时间静静流淌,老人守护着石碑从古稀渐渐走至耄耋。
这个故事发生在山西省绛县古绛镇的尧寓村,村子依靠中条山脚,静卧涑水河畔,村中有大大小小多处窑洞,且窑洞的历史都极为悠久,短为几十上百年,长则已达千年之久。
尧寓村,根据《说文解字》中可知:“寓,寄也”,这大抵可以解释为尧与此地的关系匪浅。
该村村名听起来好似与上古时代尧王有关,但当时学界普遍观点认为“尧王故里”是在山西另一处的平阳伊村,并未有人真正关注过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
相较于是否是“尧王故里”的猜测,人们更关注的可能是这个村子的长寿。尧寓村中的人大多长寿,古稀老人很是常见,甚至有不少人活到了80、90岁的高龄。
除此之外,配得上“长寿村”之名的还有当地的诸多老建筑和老物件儿。
比如村子城楼门上镶嵌着的一块写有“陶唐遗风”的石刻匾额,这块匾是清乾隆七年三月初三所立,长143厘米,高58厘米,已然成为了尧寓村的特殊风景。
除了这个石刻匾额外,还有一块曾经无人重视的石碑。尧寓村中老人众多,有些关于村子来历的传说故事也被他们传诵至今,但对于上古尧王时期的具体史实却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许多人并不重视那些立于村中的石碑。
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村中的大部分石碑都已经被损毁殆尽,在剩下为数不多的石碑中,有一块刻有“唐尧寓处”的石碑。
这块石碑最开始被放置在尧寓村村南山坡上的帝尧神庙中,但后来村庙因故倒塌,它便被埋在了里面。
人们在清理现场后,将石碑取出,发现石碑的左下角已经破损,石碑的边缘上也多有划痕。
石碑虽然被找了回来,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石碑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于是就随便把它放置在了村中的学校里。
这块沉重的石碑被村民们放置在教室角落,没有人去破坏它,但同样也没有人关注它,偶尔也只是有几个好奇的孩童磕磕绊绊的念着石碑上的文字:“唐尧寓处。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
直到2001年,这块石碑的命运才开始发生了转变。
2001年8月,有一个男人来到尧寓村走亲戚,在村中偶然发现了这块石碑,他向众人介绍说这块石碑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一定要好好保护。
这位叮嘱人们保护石碑的先生,正是原临汾市襄汾县博物馆馆长李学文,他当时便断定该石碑对尧帝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后来因为临时有事,李学文仅在尧寓村待了短短几个小时,便离开了。
专家虽然走了,但他的叮嘱却深深烙印在了当时的村支书张春荣老人的心上。后来,经过村委会商议,决定将保护石碑的任务交由张春荣负责。
自此,这块古老的石碑终于暂时结束了流浪,正式住进了张春荣爷爷的窑洞内,被好好保护了起来。
02 千年窑洞中的守护
窑洞,一听这个名字就好似能感受到历史的风烟卷着黄沙扑面而来。现代的城市建筑多为高楼大厦,窑洞像是历史的遗留物一样应该被当作古迹而非住宅。
虽然尧寓村内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窑洞,但真正在窑洞中生活的人家却已经没有几户了。其中,如今86岁的张春荣爷爷便是那为数不多的“窑洞居民”。
张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尧寓村人,从小便住在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窑洞中,如今这个窑洞已有千年的历史。
虽然历史悠远,但窑洞保留得十分完好,甚至让人无法相信它能有如此“高龄”。按理说普通窑洞的寿命远没有千年那么长久,但张春荣的窑洞得益于他们祖辈每一代人的爱护与按时修缮。
如今,张春荣爷爷的孩子们都去往了大城市打拼,虽然他们有把张春荣夫妻俩接往大城市生活的意愿,但是拗不过张春荣爷爷,也就只能作罢。
张爷爷说窑洞就是他的根,而且窑洞里还有他要担的责任,他要守护好那块珍贵的石碑。
自从这块刻有“唐尧寓处”的石碑来到张春荣爷爷的窑洞后,他便小心地爱护着。
一开始,他和老伴一起守护着石碑,无论石碑上是否有污迹,两人每天都要仔细地把石碑擦拭一遍,一丝细节都不放过。
在两人共同照顾石碑几年后,张爷爷的老伴去世了,照顾石碑的事请就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八十多岁高龄的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石碑。
老伴去世,孩子们也有事业要打拼不能常回来,张春荣爷爷便常对着石碑讲话,和它聊自己的过去,聊窑洞的历史。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和向拜访者介绍石碑的历史,张春荣爷爷还专门翻阅古书,想从历史记载中找寻他这个“老伙伴”的身世来历。
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张春荣总会绘声绘SE地同别人讲起这块石碑的故事,以及有关唐尧的历史传说。
随着张春荣爷爷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担心石碑的未来,他希望有更多专家学者投身石碑历史的研究中来,让石碑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张春荣爷爷陪伴了这块石碑十年时间,他用自己的力量默默守护着这块开启千年历史的珍贵钥匙。
03 石碑的前世今生
这块石碑自从在2001年被发现且被关注以来,围绕着它展开的研究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人们纷纷探索着有关它的神秘过去。
汉朝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绛)为翼州之城,尧之故墟,本唐尧所居。”绛县的原称便是唤作“翼城”。
人们对于“尧王故里”的猜测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有古籍记载,但结果的真实新仍有待研究。
当“唐尧寓处”的石碑一经发现,便引发了学界讨论,“尧王故里”的疑云好似有了真正明确的方向。
细看这块石碑,碑身为青砂石质地,半圆顶形,整体大小为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10厘米。
碑身主体中间刻着“唐尧寓处”四个字,石碑左侧偏上刻有“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即创立时间大概为公元346年。
石碑右侧记载了重刊的日期,即“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邑痒次贡王民仰书。”
这块石碑记载的创立日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注意。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整理五帝传说,讲述帝王世系、年代及相关事迹的一部史书。
两晋以后研究五帝时期历史的史学家,大都采信该书所记述的历史内容。
经过史学家的研究,推测出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一书的时间在曹魏君主曹芳在位的正史年间或晋武帝司马炎在位的泰始年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时间节点与“唐尧寓处”石碑的创立时间都不过相差几十年。两者之间的时间节点如此相近,不得不让人相信尧寓村与尧王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块石碑,不仅记载了故事,甚至其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故事,但有关这方面的一切仍需要不断研究。
有些时间的碎片必须揉搓碾碎地理解后,才能明白其中奥义,才有可能真正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进一步走进华夏千古一帝唐尧的伟大一生。
根据古籍记载,尧是帝喾和庆都的儿子,号为陶唐氏,所以人们还称其为“唐尧”。尧作为“五帝”之一,其个人颇具才能,曾于16岁便被推为首领,一生贤明仁爱,广受百姓爱戴。
在尧即位之初,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五谷歉收,猛兽频频伤人,百姓们无法果腹,苦不堪言。此外,除去自然灾害,各氏族之间也在不断发生冲突乃至战争,天下一片乱局。
但经过尧帝整整70年的英明治理,终于让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作为一代帝王的刘彻就曾赞许尧帝为:“千古帝范,万代宗师。”
不仅一代明君尧王的功绩值得细细研究,关于其诞生及成长之地也一直都存在很多争议与传说。
据说在远古时期,在中条山北边有一个依靠三岭,傍附两沟的村子。这个地形正好对应了尧寓村所依靠的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三座大邱岭和围绕村子的东、西两道沟渠。
相传在这个村子中的一个孕妇怀孕14个月后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母亲体内的时间较长,而且刚生下来时比普通婴儿大很多。
村里的长辈们觉得此子今后必将非同凡响,所以在给孩子取名字时费了不少功夫。因为此处地形紧靠三个山岭,所以为孩子取名为“垚”。而“垚”字也正好是“尧”的繁体字写法。
这个故事在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也有记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阿,即高大的丘陵。这些传说与古籍记载都将尧王诞生之地指向了如今的尧寓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关尧出生时的小趣事。在尧寓村西沟崖下的石缝中有一个泉眼,水流铿锵,极其富有生命力。
相传在尧王诞生之前,西沟是干涸的,但随着尧王的出生,这股突然涌出的泉水便开启了自己的旅程,从此泉水涌动从未干涸。
人们为了表达对尧王的敬爱,将此泉眼命名为“尧王泉”。自从发现了这块石碑后,便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前往尧寓村实地考察研究。
以一块石碑为引,逐渐拨开了弥漫在尧寓村上空的历史M烟。
随着考古学家后续更加深入的调查,陆续又在尧寓村发现了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比如“古驿道碑”和“创寨记石碑”等可以佐证尧寓村为“尧王故里”的史料证据。
如今这块石碑已离开窑洞,被收藏在博物馆内,像一位老者一样静静地注视着来往的求知者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尧王故都”已经成为了尧寓村最为响亮的称号。
为了宣传尧帝文明,尧寓村也在不断作出自己的努力,在每年的三月三尧王诞生之日,尧寓村村民都会举办盛大的“尧寓村祭尧大典”来纪念这位华夏千古一帝。
人们在祭祀的案桌上摆好五谷、泉水、飞禽、走兽和米酒,用歌舞的形式赞颂尧帝天下为公、摈弃私心的美好品德,并同时祈求生活顺意,国泰民安。
这一祭祀形式在2007年7月,便已正式以《尧的祭典》为名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谁能想到,一块从不被人注意的破损石碑能够牵出如此浩瀚厚重的历史篇章,张春荣老人用十年的守护,揭开了中华民族了5000年的神秘面纱。
恍惚间,好似能看到在某个月夜的篝火旁,一位石匠正一笔一笔地雕刻出尧的名讳,再将其立于尧王的诞生之地。
历史的星火可能是微弱的,但却从不曾熄灭断绝,原因可能就来自于一代代守护者的薪火相传。时间虽然无从抓起,但它总会给途经过的一切留下历史的痕迹。
千年的窑洞也好,古老的石碑也罢,总归会遇到自己的守护者,为它们拂去沧桑,与它们一起等待繁华的降临。
参考文献
《“唐尧寓处”石碑证明尧王出生地应在绛县》 山西日报
《隐匿在时光M雾中的尧王出生地 ——绛县尧寓村》 微绛县
尧帝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