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文章
央视的这部著名纪录片,犯了低级错误,这是抗美援朝研究中的通病
中说到张灵甫就是个营长水平,很多人留言衣知其详。今天就来说一说。
一般都说张灵甫迅速败亡,是因为他把部队撤到了孟良崮这个兵家绝地,孟良崮是石头山没法构筑工事,又没有水源。在这种兵家绝地,焉有不败之理。
我对这种说法的评价是,不懂军事的人,反正张口一来,什么地形都能给你说成是兵家绝地,按他们的说法,全中国任何一个地形都可以说成是兵家绝地,反正胡编几条理由就行。
事实上,张灵甫的失败和孟良崮的地形没有太大关系,纯粹的就是不会打仗,水平太差。
孟良崮是石头山,这不假,但石头山就不能构筑工事不利于防御了?那不是胡说八道了么。解放战争的战史我不怎么懂,抗美援朝战争我蛮了解。朝鲜半岛到处都是这种石头山,50军汉江南岸阻击战的防御阵地基本都是石头山,一样难以构筑工事,可原来在国民党军队中只是二流水平的原滇军60军却打出了志愿军唯一一个团级荣誉称号——“白云山团”149师447团。而447团防御的白云山、兄弟峰等一样是石头山。结果原本只是二流部队的原滇军60军在汉江南岸阻击美军第9军十余天,而张灵甫率领的“五大主力”之一,转眼就崩溃了。
所以,石头山不是绝地,更不是理由。
那么,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犯的真正错误是什么呢?
一、执意进攻坦埠
虽然有些文人为吹捧张灵甫而写的一些纪实文学上说张灵甫是不想打坦埠的。但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整编第74师51旅151团团副王克己在《整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请况》中指出,打坦埠是张灵甫自己的主意。而台湾伪政权的蔡英文解密的国民党档案也显示,国民党军进攻坦埠的方案是根据张灵甫上报的作战计划制定的。
整编第74师是重装军(国民党的整编师其实是军,张灵甫其实是军长),让重装军在山地开路当先锋,这是弃长扬短。
但是张灵甫极为骄狂,他说:“旧寨以北至坦埠地区,系解放军的老根据地,仓库物资移动困难,顶多不过有几个纵队掩护物资的搬运,七十四师拿下坦埠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坦埠拿下了,沂水城不用打就可以进去了,胶济线很快就可以打通了。5月节(端午节)可以到济南去过,和佐公(指王耀武)见面,大家痛痛快快喝几杯了。”还说:“即使坦埠附近有解放军五六个纵队,我一个师也没有问题,只要左右侧派些掩护部队,保险3天拿下坦埠,别的部队不要打,去沂水好了!”
当整编第74师准备向北进攻时,国民党当面命黄百韬接替李天霞指挥整74师,黄百韬来到整74师,发现张灵甫正在大张旗鼓铺设急造军路,黄百韬质疑进攻前如此大张旗鼓会暴露作战企图,张灵甫骄横地说道:“我的部队车辆骡马多,向北去尽是山路,不修不行,解放军知道了也没有关系,我们就是找他打的,怕什么?”
黄百韬根本指挥不了张灵甫,因此就不吭气了,但回去后说道:“张灵甫太自恃了,骄兵必败!”
本来这一条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为什么呢?
因为从垛庄北上坦埠是没有路的,所以张灵甫要铺设急造军路,但急造军路的通行能力有限,后勤物资的优先级自然排在部队和装备的后面。因此整74师北上坦埠,粮弹是落在后面的,部队携带的只是携行的弹要基数,作战时间要是比较长,或战况机烈,肯定不够用。
不过,第一条只是次要原因,不算重点。因为张灵甫败得太快了,解放军缴获的子弹有70余万发,炮弹7200余发。因为败得太快,张灵甫这个严重错误反而微不足道了。
二、当粟裕指挥部队穿擦时
1947年5月12日,整74师全师通过了孟良固北面的汶河,13日进至马山一线,遭到了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下文简称为华野)9纵的阻击。吹捧张灵甫的人编造的历史是“师长张灵甫建议上级,希望整编74师主力暂不过河,以便观望华野动向再作反应。上级命令,14日占领坦埠。”而真实的历史是“张灵甫认为当面解放军之坚强抵抗,是掩护其后方的物资的搬运,因此他向汤恩伯夸下海口说:‘在14日上午一定攻占坦埠,请汤司令于14日8时来第一线观战。’甚至为汤恩伯搭设了准备了观战的了望所。”
这时粟裕的计划开始实施,可是当解放军穿擦部队1纵和8纵向整74师左右翼疾进时,张灵甫居然没有发现。左右翼都是数万解放军部队在穿擦,居然没发现,可见张灵甫对战场的感知能力之差。直到14日,位于整74师和整25师之间西南侧后的天马山和位于整74师和整83师之间东南侧后的马牧池这些要点被解放军夺取,张灵甫终于意识到不妙了,下令撤退。
这时,张灵甫第一个关键错误出现了。
此时,整74师执行的是突围战斗,张灵甫至少已知自己已经被解放军华野部队三面包围(正面是4纵和9纵),左侧切断与整25师联系的是1纵,右侧切断与整83师联系的是8纵。在这样的请况下应该怎么进行突围战斗呢?
我们先穿擦个笑话,最极端的办法就是扔掉武器装备撒腿就跑。抗美援朝战争初期,韩军面对志愿军的包围就是这么干的。所以志愿军要抓韩军的俘虏不容易,这帮人武器一扔,跑得漫山遍野都是,山头上、树林里,到处是逃跑的韩军。这种游兵散勇,抓起来可累呢,那么志愿军面对唾手可得的大量武器装备,自然不愿意花大力气去追剿了。这是韩军部队保命的不二绝招。
整74师要是也这么干,张灵甫都不用上军事法庭,可以直接抢毙了。
突围战斗,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时刻保持防御圈的完整,不断完成拉伸、收缩,再拉伸、再收缩的过程。
前方攻击部队不断交替掩护占领突围道路前方两侧的要点,后方阻击部队在前方得手后,不断交替掩护逐次占领下一个阻击阵地。
(我借用我以前画的长津湖战役美军陆战1师突围战斗的示意图来说明一下)
因此张灵甫正确的处置应该是:以两个整编旅沿急造军路两侧攻击前进,占领沿途要点;师部和辎重在中间,等待前方部队得手,再沿着路前进;以一个旅在后阻击,待师部和辎重前进后,再撤出战斗,占领下一个阻击阵地。这是一个防御圈拉伸收缩的过程。
可张灵甫的处置是,整编51旅在前,整编58旅在中间,整编57旅在后阻击,呈一路纵队沿急造军路向垛庄撤退,是一个一字长蛇阵。已知急造军路两侧已有解放军,已被解放军三面包围,居然以为自己在正常行军,摆了个一字长蛇阵。粟裕知道消息得笑得直打颤。
这个指挥水平实在太差了,完全不是一个军人该干的事,一点基本常识都没有。
但是这个一字长蛇阵并没有遭到解放军要击,张灵甫运气很好,解放军攻击部队并没有完全到位,还不能打。
张灵甫虽然处置错误,但生机还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垛庄
可是,打头阵的整编51旅发现,垛庄被解放军占了,这是奔袭而来的华野6纵。整74师退路被切断了。
我一直说,后路被断、侧翼被击是兵家大忌。但是并不可怕。
除非是预先设置的部队,否则解放军执行切断敌军退路的部队都是通过奔袭来达成作战目的。古人早就说过了:“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这就是通过奔袭去切断退路部队面临的坏处,人员疲惫,重武器带不了,弹要带不多,实际的战斗能力会下降很多。
真要硬打,这些部队很难顶住。所以断敌退路的部队实际起的作用是迟滞,为主攻部队尽可能地赢得时间。
关键在哪里,在正面压上的部队,这才是攻击的主力。
当张灵甫的一字长蛇阵一路撤退之时,看起来很顺利,但并不是好事。因为前方部队撤退途中顺利,负责阻击的整编57旅就急了,他们得跟上,所以当整编51旅在垛庄受阻时,整编57旅已经跟上来了。这时的时间是5月14日傍晚,整编57旅撤到了孟良崮的山脚下。
这就是说,整74师全部挤在了一起,防御圈失去了弹新。本来整编57旅应该在更北方,阻止解放军正面攻击部队华野的4纵和9纵接近整74师主力。而阻击敌攻击的主力部队接近,这才是突围战斗的经要。
所以,现在整74师的麻烦就非常大,因为张灵甫的一字长蛇阵能够沿着急造军路迅速撤退,急于跟上的整编57旅根本没阻击华野的4纵和9纵,当整编57旅退到了孟良崮北侧山麓之时,跟上的4纵和9纵得以完全展开兵力、兵器,并将整74师压缩在孟良崮的狭小区域内。
四、中心开花
这时,蒋介石和张灵甫决定来个所谓的“中心开花”,以整74师为有饵,引有解放军,外围部队来个反包围。
此时张灵甫应该如何处置呢?
前面说了,突围战斗,前方攻击部队要占领沿途两侧的要点,这是为了防止解放军的侧击,但是因为张灵甫的一字长蛇阵,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现在整74师要从突围战斗转为防御战斗,但因为部队在之前的运动中没能占领有利要点,所以张灵甫只能把部队部署在孟良崮(以及周围的村落)这一狭长的山地上。面积有多大呢?大约15平方公里。这下问题就大了,前面说了整编74师实际是一个军,参加孟良崮战役的部队将近3万人。一个军3万人部署在15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根本就摆不开,兵力、兵器无法完全展开。
所以我们要切记,兵力兵器不能展开,强敌即为弱敌。以整74师的装备水平,一般请况的防御战斗,至少要60到100平方公里的地域才能完全展开部队,在孟良崮战役这种特殊请况下,也至少需要30到50平方公里的地域。如果没有,那就会带来灾难新后果,那就是部队密集,人挤人,解放军一发炮弹打过来,非死即伤。所以我军参战将领的回忆中经常提到这一点,敌人太密集了,我们的炮弹打过去,效果好得出奇。这样挨打,再经锐的部队也吃不消啊。
这就是张灵甫最愚蠢的地方,既然要搞所谓的“中心开花”,那整74师就得打一场坚守防御;既然要坚守防御,那展开自己的兵力兵器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张灵甫犯的错误其实是一个团以上指挥官都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
但张灵甫是有机会的。粟裕想围歼整74师,其实是险中求胜,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最大的破绽就在于华野的攻击部队不可能协同经密到能同时到位。只要不能同时到位,就不能发起攻击,所以虽然已经形成包围,但并不严密。当整编51旅受阻于垛庄之时,整编57旅旅长陈嘘云建议攻击天马山和蛤蟆崮,向黄百韬的整编25师靠拢。这是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最正确的建议。
(天马山就在蛤蟆崮的旁边)
虽然遭敌侧击是兵家大忌,但要注意解放军的穿擦分割战术中,侧击部队的任务都是切断敌军两支部队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即要分割敌军,又要阻击敌军,还要攻击敌军,所以侧击部队是不能做到全力攻击张灵甫的。而且侧击的1纵自身也会遭到整25师和整74师的夹击,8纵会遭到整83师和整74师的夹击。
防御战斗并不是死守,防止敌军施加压力有一个办法就是反过来主动进攻,向敌军施加压力,以减轻自己防御的压力。虽然整83师19旅57团在万泉山,但张灵甫和李天霞关系不好,而且黄百韬的整25师距离更近,反过来攻打天马山一线的华野1纵显然是个好主意。一是让1纵自顾不暇;二是扩大自己的防御地区,可以进一步展开部队;三是破坏粟裕的战役计划,一旦整74师和整25师恢复联系,粟裕的战役计划就破产了,自己反过来会遭遇极大危险;就算不能完全恢复联系,也足以让整74师赢得喘息之机。
汤恩伯也是这个意见,电令张灵甫向黄百韬靠拢。
可是张灵甫没有听。他听的是蒋介石的命令,占领孟良崮及周围村落,坚守待援。蒋介石和张灵甫有自己的考虑,他们也担心一旦陈毅、粟裕发现无法歼灭整74师就会撤退,反包围的计划无法实现。但是这和攻打天马山并不冲突,攻打天马山可以改善整74师的防御态势。只能说蒋介石和张灵甫对整74师的战斗力相当自信,相信坚守三天没有问题。
五、张灵甫根本不会打仗
可是战斗的结果完全不在蒋介石和张灵甫的预料之中,打到16日,整74师就完蛋了。
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战斗力最强的“五大主力”,怎么会这么不堪一击呢?
完全是张灵甫的责任,他压根不懂怎么打仗。
他为了执行蒋介石的计划,采用的战法是死守。防御战斗,死守是最愚蠢的。现代战争,从来没有死守能守住的。原因很简单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攻击武器的威力就大到没有任何防御阵地能吃得消。死守,其实就是被动挨打。
防御战斗的经要是有失必反,要不停地反击恢复阵地,决不能待在阵地上任凭敌军攻击。
我前段时间去北京,跟蔡长元的儿子蔡小心碰了下头。他家里有个大的投屏,上面是铁原阻击战的地形图。网传铁原阻击战时,189师政委兼代师长蔡长元把部队分在200多个阵地上。我猜到这是蔡小心从战后总结里“提炼”出来。我跟他说:“这样写,是想贬低你父亲吗?”想说明蔡长元不会打仗吗?
分兵在200多个阵地,在每个阵地上跟美军拼命?结果就是任凭美军蚕食,美军甚至不用动步兵,一顿炮打下来,阵地上不会有几个人了。
实际上189师根本不是这么打的。从6月1日到6月3日,189师正面的美军第3师只能在汉滩江北岸建立几个滩头阵地,始终没能前进,始终没能占领189师基本阵地。为什么?189师在不停地反击,不停地把美军从阵地上赶下去。
所以美军第3师的战史直言前三天打得很苦,很难受。确实难受啊,美军第3师别看是一个师,但火力强于围攻整74师的五个纵队。可是美军不能形成突破,就没法把重拳打在189师要害,浑身是劲就是使不上,当然难受了。
张灵甫手上有将近3万部队,本身防御地域就非常小,如果被解放军压缩,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旦被压缩,人员就更密集,解放军的炮弹打过来,那还了得。被包围的部队,最怕的就是被压缩。
可是张灵甫根本不懂得怎么反击。15日上午,整83师19旅57团防御的万泉山丢失了,这是孟良崮外围的重要据点,可是张灵甫没有派部队反击。15日中午,整74师在孟良崮周围的村落也全部失守,此时张灵甫手上还有2万多人,炮弹、子弹也充足,可张灵甫也没有下令反击,反而命令部队全部上山。这样一来,整74师全师聚集在大约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我滴个天哪,哪有这么打仗的?当然了,整74师并是不会反击,这个师是经锐。可是防御地域才那么一点,怎么组织反击呢?集结地域在哪?机动道路选哪条?进攻出发阵地在哪?冲击出发阵地在哪?这么点面积,人挤人,部队想调动都难,部队怎么组织。其实,整74师的部队只要一集结,马上就是被解放军炮兵一顿揍,所以虽然是经锐,却被张灵甫的愚蠢害得只能挨打。
这还不是最蠢的,张灵甫不但命令部队全部上山,而且还放弃了山口不守。这其实是交出自己的通行自由,放任解放军分割围攻他手下三个旅。对于这一点蒋介石气得要死:“当时全师有六个团兵力,如果师、旅、团长平时有高深的战术修养,能够选择适当的地形,配置兵力,构成周密的火网,则不论敌人兵力如何雄厚,绝不能在一天之内解决我们。但当时该师不守山口,只守山头,而山头又是石山,又没有饮水,因此敌人的炮火威力倍增,而我军的伤亡更大,以致整个失败。”这里就需要注意一下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流传的谬误,源头就是蒋介石的这段话。蒋介石自己的军事水平也挺一般的,这段话里只对了一句,那就是“不守山口”,根本原因是防御地域太小,部队密集,无法展开。兵力兵器不能展开,强敌即为弱敌,务必牢记。
5月16日16时,张灵甫终于回复了汤恩伯之前反攻万泉山的命令,说已无力反攻。这不废话吗,把部队全部撤上山,完全被动挨打了4个小时,再经锐的部队也没战斗力了。
仗打成这样,那还能怎么办,只能等死。
六、综述
这样,大家就清楚了。张灵甫的错误是从组织突围战斗起的。如果他成品字形的防御圈南下攻击前进,那么在达到孟良崮接到命令要求坚守时,是天然成一个环形防御圈的,而且外围的要点都在他掌握之中。这样整74师的部队就可以形成前沿、纵深、后方,警戒阵地、基本阵地、预备阵地这样有层次的防御体系。战斗,向来是非常有层次感的。可是张灵甫来了个一字长蛇阵撤退,导致部队被压缩在狭小区域内,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状态。张灵甫本来有个机会,在粟裕还没有严密合围之前侧击天马山,改善自己的防御态势,可是他没有。等到华野部队全部到位,拥挤在狭小地域内的整74师根本展不开部队,败局已定。所以从15日战至16日,整74师就被全歼,也实在太快了点。根本原因就是张灵甫低下的军事素养。
所以我说了,张灵甫就营长水平,而且还是当时的国民党军的营长水平。现在的解放军随便拉一个营长出来,都比他强。放在古代,他其实就是个突将,只适合冲冲杀杀;指挥部队,他根本不会。
孟良崮战役,整个就是张灵甫错误不断的笑话集。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