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七年,年过五旬的宋仁宗终于放弃了传位于自己儿子的想法。将养子赵宗实立为皇子,改名赵曙。
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英宗继位。
记忆深刻的陪跑经历
此时的赵宗实,终于如释重负,他自四岁起被接入皇宫,以未来皇储的标准培养,然而宋仁宗并没有立他为皇子,直到五年后,宋仁宗的二皇子豫王赵昕出生,当了五年的备胎皇子,终于被打回了原形。
赵宗实心里苦闷,他的父亲曾经作为宋仁宗的备胎,而自己又作为宋仁宗儿子的备胎,难道他要重蹈父亲的命运?
回想这五年来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以为只要按照宋仁宗的标准,达成一个明君的模样,他就会是未来的皇帝,然而,这个突然降生的皇子,让他皇帝梦碎,他成了所有人的笑柄。
此时的赵宗实,站在宋仁宗的棺椁前,心中百感交集,他不知道自己是恨,还是庆幸。他庆幸自己当了二十六年的备胎,终于转正了,穿上龙袍那一刻,欣喜若狂,如释重负,几近癫狂。
然而他终于忍住了,回想起自己这26年来的胆战心惊,他开始恨宋仁宗,你生不出儿子,却让我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谁才是我爹
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继位仅半个月,宰相韩琦便上书请求追封宋英宗的亲生父亲赵允让为皇父。然而当时,宋仁宗尸骨未寒,突然做此事,肯定会被天下人指责他不孝,而且现在朝政大权都掌握在曹太后手中,时机尚不成熟,宋英宗回道:
这事儿等大祥之后再议吧
(大祥为24个月)。
根据《宋史》记载,宋英宗登基后,曹太后垂帘听政,宋英宗并没有实权,这使得皇帝和太后之间存在矛盾。而英宗想要掌握实权就需要从太后着手,所以宋英宗继位之初与太后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宋英宗继位半年,在朝堂上几乎从不发表自己的言论,遇见大事时,就全部交由大臣讨论,而自己做事也非常小心谨慎。
宋英宗是爱权的,同时他也爱他的亲生父亲,但自从被立为皇子,接班当了皇帝后,大臣们就强迫让他认宋仁宗为父亲,而自己的亲生父亲濮王赵允让却只能被称为伯父。
赵宗实的内心是崩溃的,宋仁宗对他一无养育之恩,二无教导之实,只是把他作为备胎,却要占据他亲生父亲的位置,另一方面,自己有皇帝之实,却无皇帝之权。
宋仁宗夫妻,从自己四岁起,就开始利用他,赵宗实如何能忍。
两队PK
两年之期很快就到了,宰相韩琦再次提起了关于尊宋英宗亲生父亲濮王为皇父之事,并要求三省、御史台、两制以上官员进行公开讨论。
皇考和皇伯仅一字之差,但却关乎了
“亲亲”与“尊尊”
的大义,当时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台谏官为主的包括天章阁侍制司马光,翰林学士王珪,吕诲等谏官、御史、礼官等朝臣为代表的皇伯派。
他们认为,赵宗实既然继承了宋仁宗的皇位,那么就应该是宋仁宗的儿子,作为大宗的继承人,应该尊隆,减轻小宗,这是必须要维护宗法制度的尊卑秩序。
如果称赵允让为“考”或者“亲”,就影响了宋仁宗的地位,是尊从小宗而绝大宗,在关乎大宗的血脉以及英宗继位的合法新问题。
而另一派是以韩琦、欧阳修、曾巩为代表的皇考派,他们赞成英宗尊亲,为其生父立庙。
两派相争不下,皇考派反驳:
认为继父母和亲生父母都是父母,这是礼记所载,人对于亲生父母的感请是天新,这是圣人也没办法阻止的
,虽然说名称上宋仁宗和赵允让都称为考,但在他们丧服上已经有了区别,这已经维护了宋仁宗的尊贵地位,有了尊卑之别,并非不顾念私请,而且又不是在京城立庙,并不会出现“国有二君”的局面。
这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朝堂上闹得不可开交,直到治平三年(1066年),皇太后亲自下诏,同意称赵允让为考,关于赵宗实父亲应该如何称呼这件事请终于有了结果。
终有结果,却一场空
但两派之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直到宋英宗,将台谏官员贬出京城,这事儿才慢慢平息。
宋英宗在位四年,他的朝堂争论从未停息,这一场看似无关紧要的濮议之争,实际上它是宋英宗政权中最重要的一环。
赵宗实一直作为备胎陪跑了二十多年,在嘉佑七年才被立为皇子,而当时他并不是唯一的人选,宫中的后妃、宦官、大臣,各自都有自己的人选,因此宋英宗当皇帝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继位之后,对外他在政治上没有基础,对内有曹太后垂帘听政,他需要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曹太后掌权,宋英宗与太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司马光及其他大臣都曾多次上书,调节两人之间的矛盾。
司马光认为,宋英宗既然继承了宋仁宗的皇位,那就应该以孝养之心侍奉太后,因为太后对英宗有恩德,赵宗实应该报恩。司马光特意举了三条应该报恩的理由
第一,宋仁宗立你当皇子,曹皇后在中间调节有巨大功劳。
第二,宋仁宗驾崩当天,是曹皇后决定迎接赵宗实入宫。
第三,宋英宗刚当皇帝的时候,生病不能处理朝政,这期间都是曹太后在打理朝政。
从这三个理由说明,曹太后对宋英宗的恩德大过天。所以英宗应该对太后孝养,做天下人的楷模,要顺太后的心。
司马光及其他大臣直接将宋英宗进行了道德绑架,无形中给了宋英宗压力,让他事事孝顺太后,那么在宋英宗想要行使皇权的时候,一旦太后干涉就会束缚他的决策,无疑这是宋英宗不想要的结果,气的宋英宗直接说出了
“太后与我无恩”
这样的话来。
宋英宗要想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就必须要平衡朝堂上的势力,防止一方独大。而此时朝堂上台谏和宰执两股势力。就赵允让到底是被称为皇考还是皇父互不相让时,这反而给宋英宗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提供了契机。
这两股势力争论不下,正是宋英宗想看到的,两股势力从最先的礼仪之争,演变到后来互相攻击对方,甚至要求皇帝对其进行处置。
在这是争论当中,台谏势力是被削弱,宰执集团的政治势力也受到影响。最终加强了宋英宗对皇权的控制。尽管在这次争论当中,宋英宗是有心偏向宰执集团的,但他却自始至终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直到争论有了结果。
可见这次争论其实就是宋英宗为了制衡各方势力,从而削弱宫廷与外廷对皇权制约的一种政治手段。
只可惜宋英宗仅仅在位4年,虽然为自己的亲生父亲争得了皇考的名号,但还没来得及给皇考上谥号,自己就归天了。
而继位的宋神宗对于爷爷是谁并不感兴趣,反正自己的父亲是宋英宗就对了。
有时不得不感叹,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