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后期,由于内政昏庸,外无良才。姜维北伐,由于无人辅佐,战术战略不当,导致两次北伐失败,也耗损了大量的兵力,导致蜀国一片混乱。如果蜀国北伐,突破了魏国的防线,就可以直B中原腹地,甚至可以占据长安,威胁魏国的后方。所以先灭蜀,是因其弱,更主要是蜀国对魏国后方的危险新太大。
夷陵之战后,蜀国已经是可有可无,魏吴基本不把它作为存在了。魏吴眼里只有对手,彼此对决已经到来。可由于曹丕伐吴的江陵之战因为疫疾撤军,另一次规划的广陵之战也因为天气严寒而作罢。曹丕英年早逝,再也没有机会讨伐孙吴。
令魏吴没有想到的是,蜀汉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咸鱼翻身。经过诸葛亮五年苦心经营,蜀汉缓过来了,还扎扎实实嘚瑟了一把。这大出曹魏意料,打了曹叡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行动,其后又有了姜维九伐曹魏的战争,而这些战争行动却并没有夺取中原寸土,反而偷支了蜀国国力。故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便有了《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弊”的后果。到了姜维九伐曹魏的时候,蜀国已经是疲惫不堪,国内百弊丛生了。故而这个时候,正时曹魏“趁蜀病,要蜀命”的最佳良机,因此魏国才会大举兴兵灭蜀。
对于魏蜀吴,无论哪国,皇帝都是关键的关键,十年植树,百年树人,你诸葛亮既然是你不自取,为何走向了独揽大权的道路,你既然独揽大权,刘阿斗心思你不知道,反复招你,班师,竟然愚昧的从了,知己给自己找别扭,反观曹魏,曹草选人,还是深思熟虑的,接班人都是需要培养的,而诸葛亮仿佛蜀国就他一人是活着的一般,以一个人的意志贯穿全蜀国,大树是好乘凉,大树没了,怎么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