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二十四将排名,民间有语云: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惇、夏侯渊)。
受这首顺口溜影响,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的蜀汉集团早期可是人才济。
可不是?天下十大高手中,蜀汉集团就占了五个席位:赵云、关羽、马超、张飞、黄忠。
曹魏集团只有二人:典韦、许褚;孙吴集团也只有二人:孙策、太章史慈。
可是,蜀汉后期却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以致留下了“蜀汉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说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很多人认为,这事儿就赖诸葛亮。诸葛亮此人,恃才自负,独断专行,事必躬亲,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但是,诸葛亮当权的时候,蜀国偏居西南谷地,地理上与中原隔绝,人员流动、文化交流极不方便。而且,从法统上说,汉献帝已行禅让礼给曹魏,曹魏为正朔所在,蜀汉要招揽人才,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个锅不能由诸葛亮来背。
三国乱世初期,豪杰并起,文人武士弹铗而歌,纷择主而事。
因为局势并不明朗,谁也不知道天命归属,所以,在这选择与被选择过程中,不断跳槽、不断转换门庭者比比皆是。像张飞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其实并不是个案。
也在这一时期,才是有志于逐鹿中原人士网罗人才的大好时机。
但刘备却是个慢半拍的人—识人慢、用人慢,以至于与许多奇人异士失之交臂。
比如说,陈群、田豫、臧霸、陈登等人,都曾有意为刘备效劳,但刘备反应迟钝,导致这些人先后离去,令人惋惜。
其中的陈登,曾以一郡之力屡败孙策重兵,称得上英雄人物。陶谦让徐州,陈登极力赞成由刘备接管,足见其是非常看好刘备的。但是,刘备却是后知后觉,后来流落到了荆州,和刘表谈论起陈登为人,无限遗憾地说:“诚如陈元龙(陈登字)这般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代,当今世上难有人及其项背啊。”
刘备在荆州追忆陈登,实际上,在荆州也有大批人才有意向他靠拢,也都被他错过了。
无怪乎曹草评价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刘晔在《后汉书》里也说:“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话说回来,虽说刘备在荆州也得到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大多是因为刘表集团倒闭后转投过来的,没几个是刘备主动招揽过来的。是“三顾茅庐”的事迹太著名,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罢了。
刘备肯屈尊三顾诸葛亮的茅庐,实在是徐庶要走,智囊已显空白,不得已而为之。从荆州到了益州,刘备同样没能提拔和录用蜀中人士,各要职均由荆州派人士占据。即使荆州已失,刘备故去,蜀国政治中心稳定于四川,荆州旧将陆续亡故,蜀中名士还是没被重用,甚至还有不少人遭到贬谪,如李严、廖立、被B反的孟达等。
刘备不能识才、用才还是其次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明明知道对方是人才,却不能珍惜。
历史上的刘邦在称帝后,曾在宫中大宴群臣,询问道:“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请。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进言:“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表面上关爱将士,看到将士受伤流血,就眼中落泪,并亲自为他们吮血敷伤;但对将士一MAO不拔,吝赏不封。手下的将士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了,他把工匠新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把玩,发印如割肉,大印的棱角都已经给磨平了,他就是不肯发放。宋人范浚说他无怪乎“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愤弃去,徒以匹夫小勇,衣决雄雌于挑战间”。
项羽吝啬的MAO病,刘备也有。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司马徽直呼他为“南州士之冠章冕”。但投到刘备手下,刘备仅安排他担任一个县令,最后还免了官。
反观曹草,则颇有刘邦之风,其每招降一个大将,像张郃、贾诩、张鲁、阎圃等,立马封侯。招降荆州集团那会儿,更是大方豪爽地连封了十五侯。刘备在成为汉中王之前,就只给张飞封过侯。成为汉中王以后,刘备也只在法正死后谥为翼侯。当了皇帝,除了给张飞、马超等人晋爵,也同样没给什么人封侯。
东汉建国之初,大将耿纯谏劝刘秀称帝,曾一针见血地说:“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追随大王奔走于矢石之间,其出发点不过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平生之志。”
这是大白话,也是大实话。偏刘备就这么吝啬,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从某种程度来说,麋竺就相当于刘备的“耿纯”,其不但斥家资相助,率两千家丁相随,甚至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但到头来连个侯都没混上。
虽说到了刘禅时期,一反其父作风,给诸葛亮、赵云、李严、魏延、刘琰等人迅速封侯,但三国的格局已经构成,蜀汉又偏居一隅,已很难招揽外来人才了。
最后,刘备还有一笔烂账,就是不该意气用事,贸然发起夷陵之战。
此战失败,DU本输光,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程畿等中坚力量均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造成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始作俑者是刘备。这个锅,实不应由诸葛亮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