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最早出自春秋时期,其意思是指在诸国中势力最大且取得领导地位的国家的君主。也就是说只有权力、级别或势力获得各方诸侯的认可,才能被称为霸主。
所以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少之又少,即使是在极其混乱的春秋时期,总共一百四十多个国家,也才出来八位霸主。
那春秋八位霸主分别是哪些人呢?谁的综合实力最强呢?
第八名—宋襄公
宋襄公,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嫡子,他是出了名的仁义之君。
但是无论疆域、人口、国力,都比不上春秋时期的齐、晋国、秦国、楚国、甚至于不如鲁国,宋襄公为什么能成为霸主呢?
第一,宋襄公带着卫、曹、邾几个小国共同联合起来的军队,迅速平定了齐国内乱,拥立太子昭当上了齐国君主。
第二、宋襄公被司马迁列为春秋五霸的原因,是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他不仅之前想将王位让给目夷,而且在外交、军事上也采取仁义的手段,这是司马迁佩服他的原因之一。
不过宋襄公脑子不太好使,竟然将“仁义”用在了军事上面,导致自己的失败以及被后人的嘲笑。
在泓水大战中,宋襄公遵守“仁义”的原则,紧守“军礼”,奉行“君子不重伤,不擒二MAO,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则。
在交战的时候,宋襄公坚持让楚国先排兵布阵以后,自己才出兵迎战,结果可想而知,楚国打败了宋国,宋襄公就成为了楚国的俘虏。
最后还是在鲁国的调解下,放回了宋襄公,宋襄公的这次行为显得很窝囊,也给天下人留下了笑柄。
宋襄公是所有霸主中最名不副实的一个,为人志大才疏,迂腐无能,故此排在最后。
第七名—郑庄公
郑庄公,郑氏,名寤生,郑国的第三位国君,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
郑庄公在内平定弟弟叔段的叛乱,消除了国家内患。之后十余年间,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之间互有征伐。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与之战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时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史称“繻葛之战”。
郑庄公去世时,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庄”,故史称“郑庄公”。
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所以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所以郑庄公也算的上是小霸主了。
第六名—吴王夫差
夫差,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闾之子。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夫差继位后,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励经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会稽(今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
但是夫差没听大臣伍子胥的建议杀掉勾践,也为自己的死和吴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
但是由于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猥琐发育却以起来了,国力逐渐恢复如初。
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国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
但最后越国再次兴兵,吴国被灭,夫差自刎,时年55岁。
第五名—越王勾践
勾践,本名鸠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可能说起勾践,大家一下就可能会想到卧薪尝胆。
其实勾践在前期就已经很强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就在槜李大败吴师,吴王阖闾也在此战不久就死了。
但中期有点浪,小看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可以说勾践主角光环太强了,夫差杀父之仇竟然都没报,就放走了勾践。
之后就是勾践逆袭成功,最后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
最后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但他也是一个心机深沉、杀伐果断的君主。最后成功复国后,B死复国忠臣文种,范蠡幸好跑得快,要不然也得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说的就是他。
第四名—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经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
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秦穆公亲自向晋献公提亲,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秦穆公又帮助晋怀公、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
秦穆公之后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最终称霸西戎。
可惜秦穆公死后,人才都被用来殉葬毁灭,他的继承者们也都平平无大作为。之后在春秋时期,秦国再没有在当时有过突出的君主了。
第三名—楚庄王
楚庄王,芈姓,名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楚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辨间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SE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这是一鸣惊人的由来。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
之后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
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楚庄王死后几十年间,楚国国力直线下滑,很快被晋国反超,至楚昭王,几乎为吴国所灭,楚国的霸业渐行渐远,名存实亡了。
第二名—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更是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第一名—齐恒公
齐桓公,姜姓,吕氏 ,名小白。他是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齐桓公被管仲色中带钩,装死M或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
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齐桓公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
同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但是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
齐桓公病死后,有点惨。齐国的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争夺王位。齐国一片混乱。
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一代霸主的下场未免就有点太悲哀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