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很简单,清朝的时候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根本就不会有任何人来干涉皇帝的政策,所以皇帝也不需要宦官。
在大明的时候,朝廷其实是很民主的,明朝设有内阁,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是有很大权力的,皇权也受到制约。
在永乐皇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就不断的扩大,在明宣宗的时候,全国的奏章都要先交给内阁整理,然后司礼监转给皇帝,皇帝过目之后又送回内阁,内阁写上处理意见,报给皇帝批准,之后再由司礼监转给六部。到了成化年间,内阁的权力甚至可以和皇权对抗。
当年朱元璋借着胡维庸的案子不设丞相,什么事请都自己亲自处理,但是他的后代皇帝可没有这么兢兢业业,他们得找人替自己干活,那么干活的人的头目就是内阁大学士,虽然他不叫丞相,其实和丞相也没有什么区别。最牛的是张居正,自己把持内阁,司礼监太监冯宝与他有过密的交请,皇帝的老娘太后对他言听计从,简直可以称得上大明的首相。
内阁权力这么大,又不能罢免不用,那么皇帝就需要有一群人站在自己这边,那离他最近的肯定就是太监了,当年朱元璋曾经严令禁止太监读书认字,就是怕他们干政,但是明宣宗却鼓励太监学习,有人分析他就是希望利用太监制约文官集团。所以说有着很大权力的内阁始终是皇帝又要重用又不放心的角SE,那就找一些人来制约你,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太监身上。
所以在明朝如果皇帝不是足够的英明神武,就会很容易被太监左右。
而大清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在大清朝,中国的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文官没有说话的地位 了,尤其是雍正皇帝搞了军机处之后,文官集团被架空了,在我们的印象中,军机大臣听起来似乎名字很酷,但是他们到了皇宫里面只能是跪在地上记录圣旨,连坐在桌子前写字的权力都没有,可见当时皇帝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上,大臣没有权力,皇帝自然也不用担心他们,也犯不着给太监权力让他们制约文官了。
这就是大明有宦官主导朝政而大清没有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明有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大清根本就没有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