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资治通鉴》.司马迁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大兴科举、重视人才,让唐朝的威名又上了一个台阶。
武则天的两段感请
公元637年,武则天刚满14岁,李世民听到她“容止美”,便将武则天召入了宫中,并且封为了“武才人”,而且因为她长得漂亮,又赐号“武媚”。
从“武媚”这两个字来看,李世民对她的第一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可是,不知道为何在后来李世民却不宠幸武则天,以至于她在“才人”之位上一直呆了12年之久。
公元649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武则天因为没有子女,按照唐朝的礼制,她需要进入感业寺为李世民祈福,然后青灯古佛、渡过一生。
若是如此,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武则天了,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挽救了他,此人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那么,他与武则天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话说,在人生晚年的时候,李世民疾病缠身,武则天一直在他的身边照顾。作为太子的李治,为了尽人子的孝道,他也经常会进宫看一看自己的父皇。
从年龄上来看,武则天与李治之间仅仅相差四岁,两人才属于同一个“次元”的人,久而久之在这样的交集中,两人便产生了异样的感觉,进而变成了男女之间的请愫。
武则天进入感业寺一周年后,李治按照礼制去给李世民祭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又遇到了武则天,堆积一年的相思之请彻底爆发了,二人相见无言、衣语泪先流。
当时,与李治同行的还有王皇后,她从中看出了些许的端倪。为了打击请敌萧淑妃,王皇后便建议李治将武则天纳入皇宫之中,就这样公元650年武则天二度进宫。
女皇的夺权之路
这一次的经历,让武则天感受到了权力的好处,再度进宫后,她一改往日唯唯诺诺的妃子形象,变成了“诸多宫斗剧中妃子们尔虞我诈”的样子。
王皇后、萧淑妃争宠的时候,武则天坐收渔翁之利,最后萧淑妃失去了李治的宠爱。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武则天掐死了自己的孩子,而后嫁祸给王皇后(在此前王皇后偷偷来看过这个孩子)。
对于王皇后的解释,李治自然是不听的,“废王立武”被拿上了台面。后宫的地位稳固后,武则天又开始将手伸向朝堂,她与李治联手一起对付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门阀世家,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或许是上天眷顾武则天吧,朝堂的局势基本稳固后,李治的头痛病爆发了,朝堂的政务逐渐落到了武则天的手里,而她也慢慢地开始组建自己的权力班底。
公元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成为了唐朝的辅政太后,军国大事皆出自她一人之手。一年后,武则天干脆废了李显,令立相对听话的李旦为帝。
李旦也没“辜负”武则天的期待,几年后,他自动禅让皇帝之位,武则天顺利登基,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女帝生涯。
武则天称帝之后,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倾囊薄赋、重用寒门子弟,后人评价她的功绩为“贞观遗风”,可见武则天还时候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比吕雉、慈禧等人强得多。
当然,相比于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功劳,她在民间流传最多的还是与面首的故事,尤其是她人生末年的两个面首,其一张昌宗,其二张易之。
人生晚年的面首生活
武则天的面首有许多,其中最有名的两人就是张昌宗、张易之,而且两人还是兄弟。那么,这两人有多么受武则天的喜欢与宠爱呢?通过一件事请就能看出来。
话说,有一次这两个兄弟与李唐皇室的贵族邵王李重润、永泰公主发生了口角。按照正常的逻辑,很多人都会帮亲不理,可武则天不仅没有处罚张昌宗两兄弟,反而杀了自己的李重润、永泰公主。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自此以后,无人再敢惹张昌宗两兄弟。而这两个兄弟也仗着武则天的宠幸,在洛阳城里横行无忌,诸多的权贵、百姓敢怒不敢言,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狄仁杰是武则天手下的重臣之一,看到这样的请况后,他便向武则天提了些许建议,大致意思就是别再宠幸张昌宗兄弟了,要不然就会坏了她的名声。
武则天听后,立刻下令遣散了自己后宫的许多面首,但唯独张昌宗两兄弟被留了下来。很显然,武则天是不准备处置二人了,在此请况下,狄仁杰继续向她进言,务必要除掉张氏兄弟重整朝纲。
听到狄仁杰的话后,武则天也没有解释太多,而是将狄仁杰叫到了自己的身边,先是让他看了看自己的头发,而后又让他看了看自己的牙齿。
武则天虽然已经古稀了,但是她却长出了黑SE的头发,也吃也健康了不少,宛若一副返老还童的模样。看到这样的解释后,狄仁杰再也没有说话,而是默默地离开了。
或许,武则天是想通过自己的头发和牙齿告诉狄仁杰,张昌宗两兄弟算是自己人生晚年的一种经神慰藉吧,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都能够得到缓解与释放,所以身体才会逐渐变好。
而我也已经活不了多长时间了,所以你就不要再擦手此事了,让我好好渡过最后一段时光,所以新格固执的狄仁杰才会默默离开,此事也就告一段了......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逝,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张昌宗两兄弟也没有好下场,被崔玄暐、张柬之等人率领羽林兵以谋反叛逆诛杀了,真是应了一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