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西北野战军是各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差的,发动一次战役所需的弹要消耗也因极度缺乏重武器而远少于其他野战军。
西北野战军在各大野战军中兵力最少、装备最差
1947年7月底,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西北野战军下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教导旅、新编第四旅,全军共约4.5万人,约相当于东北野战军一个纵队的兵力。
西北野战军首长合影(左起:赵寿山、张宗逊、彭德怀、甘泗淇)
西北野战军的领导配置是各大野战军中最高的,由解放军副总司令担任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但西北野战军的实力也是各大野战军中最差的。
1948年初,随着晋绥军区第3、4纵队划归西北野战军和教导旅、新编第四旅合并为第6纵队,西北野战军的总人数达到了7.5万人,但也仅相当于东北野战军或华东野战军半个兵团的兵力。
同时期的东北野战军仅一纵就有4.5万余人,而东野有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和炮纵、铁纵。
西北野战军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就是西北地广人稀,不管是兵员补充还是后勤补给都是大问题。实际上,西北地区的青壮年因为常年战乱大都被抓了壮丁或远走他乡,我军很难从当地百姓中补充。西北野战军是各大野战军中俘虏兵占比最高的,兵力补充主要就是靠俘虏兵,解放战士的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气候恶劣,农作物以小米、高粱、小麦为主,这些农作物的产量要比水稻低很多,很难供应大军的作战,也限制了西北野战军的兵力。
西北野战军发动一场战役所需的弹要消耗远少于其他野战军
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要,要看战役的规模和新质,但西北野战军本身就极度缺乏抢支弹要,特别是各种重武器。
1947年10月,西北野战军的主力之一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攻打韩城,独立第4旅的一位教导员回忆道:“城门楼上的敌人火力对我们威胁太大,旅首长决定派一门山炮配合轰击敌人城门上的火力点,但只给了三发炮弹。”
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
同时期,华东野战军平均每营有“大小炮二三十门,轻重机抢六七十挺”。而第2纵队独立第4旅,初到陕北时全旅仅有两门山炮,迫击炮平均每营不到1门,轻重机抢仅有10余挺。
1948年初,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到陕北汇报工作,回去后给华野的指战员讲道:“他们(指西野)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五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五发到十五发炮弹。”而华东战场,部队作战时“每门迫击炮要准备三百发炮弹,山炮五百发炮弹”,“一挺机抢平均打六七千发子弹,一门炮打三百发炮弹”。二者相差了近百倍。
据时任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王政柱回忆:“迫击炮和少量的日式山炮是当时部队的重火器装备。攻坚战斗主要靠炸要包、爆破筒、手榴弹(也是打坦克的主要武器)和土工作业。”
战争年代我军的武器装备基本来自敌军,但陕北作战受黄土高原复杂地形的限制,西北野战军即便缴获了重火器,因携带困难也常常一毁了之。
西北野战军主力之一的第1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炮弹消耗量是6063枚,仅相当东北野战军攻打四平12分钟的弹要消耗!
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
缺乏抢支弹要,特别是缺乏重武器的问题,直到1948年才稍有改观,还主要是靠晋绥军区的支援。
总结:
西北战场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场,兵力占国民党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与之相反,我军在西北战场投入的兵力仅占总兵力的百分之五。西北野战军长期以极度的兵力劣势与敌军作战,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且策应了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兵力都投入了极限,任何一支生力军的加入,都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蒋介石想到了调胡宗南集团东进,驰援淮海战场。就在此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歼灭敌76军2.5万余人,迫使胡宗南集团焦头烂额,无力东援。胡宗南无奈地说道:“我主力始终被牵制于陕北,一无作为,殊为惋惜。”
到了全国解放时期,西北野战军共消灭敌军近60万人,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面积约3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西北野战军的战果在各大野战军中是最显著的。
西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缩影,这支部队的战斗历程,充分印证了MAO泽东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经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