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兴智家庭教育已经服务了超20万组家庭。从众多的家庭教育案例中,有许多父母硬碰硬地教育常常会遭到孩子的反抗,还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糟糕。兴智教育支持父母巧用一些小“套路”,让孩子更能接受父母的建议。
套路一:语言套路
语言套路是最简单易上手的一种套路。别小瞧了日常生活中说的一些话,语言是最有力的一个武器,它可以让孩子对你言听计从,也可能让孩子和你反目成仇。
如何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语言的套路呢?
试想一下,如果你去朋友家做客,进门后当朋友问你要喝点什么时,你是不是通常会说“不用不用”?但是如果朋友问你:“喝果汁还是白开水?”你是不是大概率会选择其中一个?
当你看到孩子放学回来已经玩了一个小时手机了,完全没有要去做作业的意思,如果直接催孩子“该去做作业了”,孩子可能置若罔闻,或者敷衍一句“等会就做”,这会进一步催化你的愤怒。
这时候可以问孩子:“你想10分钟后还是20钟后开始做作业?”可能大部分孩子都会开心地选择20分钟后开始写,心里还觉得自己多玩了10分钟。
除了提问的套路,父母还可以练习一下给孩子“戴高帽”,尤其是对还在小学阶段的孩子,这个套路非常好用。
“回家刚玩一会儿就开始做作业,太自律了!我都佩服你!”
“这个题目我想了好久都没想出来,你是怎么做到的?可以教教我吗?”
疯狂输出彩虹批的爸妈,甜蜜的套路,孩子怎么会不喜欢呢?
套路二:隐形套路
兴智教育学员红梅讲过一个她套路儿子的故事:
13岁的儿子辍学在家,整天窝在房间里玩手机,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离开房间。红梅试了很多种方法,想要让儿子放下手机,离开房间活动一会儿。但儿子说什么都不愿意放下手机,夫妻俩也不敢强硬地来,因为儿子对没有手机这件事会表现的很机动。
后来在兴智指导师的建议下,她跟儿子商量可以带着手机出门,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在她的软磨硬泡下,儿子终于带着手机出门了,距离他上一次出门已经过了一个多月。
因为出门了也能照样玩手机,儿子没那么排斥跟父母出门了。于是红梅夫妇经常找机会带儿子去各种他可能感兴趣的地方,虽然他们不阻止儿子在外面玩手机,但儿子的注意力明显被分散了,开始对手机之外的东西感兴趣。
这种套路方式,比较适用于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坏习惯是没法改掉的,只能被替代。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某个不太好的习惯时,可以用这种套路方式,慢慢地用别的习惯替换掉孩子的坏习惯。
不知不觉间,孩子就会被套路。
套路三:反向套路
很多孩子不喜欢上学,不愿意做作业,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学、写作业都是非常辛苦的事。如果放学后把玩得正开心的孩子叫去学习,那简直是“惩罚”。
一件事到底是惩罚还是奖励,就看父母怎么引导。
相声大师于谦就是个懂套路的父亲,儿子小时候每次做了什么事请做得好,他就会对儿子说:“这事儿做得好,将来肯定得送你上幼儿园。”
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只有表现好的小朋友才能上幼儿园,这是一种奖励。也因此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期待,开开心心地就上学去了。
同样深谙此道的还有教育专家尹建莉,她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分享过她奖励女儿写作业的故事:
女儿圆圆写生字时态度很不认真,写的乱七八糟,气的她爸爸把那一页作业撕了让她重写。如此这般重复了两次,圆圆写的越来越差,对抗请绪也上来了。尹建莉边收走作业本边告诉圆圆:“学习是件好事,看来你不想学习,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你不许写作业了。”看到妈妈认真的态度和语气,圆圆一下子就慌了神,因为知道如果真的不写作业,到学校肯定要被老师批评的。没有了对抗请绪,母女俩后来也就写作业这件事达成了一致。
同一件事,主动去做和被动去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和直接把道理硬加在孩子身上相比,反向套路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套路四: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个女孩小时候经常感冒,她的妈妈想带她去跑跑步增强免疫力,但是她也清楚叫女儿去跑步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候小学课本有篇《海上日出》,她对文中描绘的日出景象念念不忘。妈妈告诉她:“山上的日出和海上的日出一样美!”
于是母女俩约定,明早六点半,一起跑步去学校后面的山上看日出。第二天她破天荒地早起,兴奋地洗漱完和妈妈一起跑步去看日出,结果跑了一公里左右看到太阳从山腰里出来了。妈妈遗憾地说:“起晚了,明天六点十五分出发吧。”
第二天,还是晚了一些。为了顺利看到日出,这一跑就跑了半个月。女孩慢慢喜欢上了早起跑步,后来还参加了校运会的长跑项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妈妈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让女儿多跑步,提升免疫力。
有时候,过于直接地去做某件事,可能事与愿违。在家庭教育中,有太多父母好心办坏事,破坏亲子关系的事例了。
优秀的孩子,都是被父母套路出来的。这些套路,是父母用心养育孩子的表现,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他们的人生智慧。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