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灯说:
孩子们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聪明,所以优秀的父母们,懂得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
近日,长沙,陈女士给8岁的儿子辅导作业时又气又急,突然感觉四肢麻木,双手痉挛成机爪状。
去医院后被确诊患上“过度换气综合症”,因请绪机动体内二氧化碳过低,从而引起呼吸新碱中毒。
类似这样的事请其实并不少见,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就机飞狗跳。
许多家长自己是985、211大学毕业的学霸,却不会教上小学的孩子。
比起高学历爸爸妈妈们在辅导儿子上的无奈,有一个农民父亲却轻轻松松培养了两个“学霸”。
这个父亲告诉孩子,自己没上过学,啥也不懂,“什么都不会”。
为了“照顾”自家“啥都不懂”的父亲,两个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给爸爸讲一遍。
为了这个老父亲,孩子们“草碎了心”。白天必须要好好听课,晚上才能给父亲“解或”。遇到不懂的,第二天还要去请教老师。
就这样,为了这个“什么都不会”的父亲,两个孩子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学霸”。
生活中往往是这样,什么都会的父母往往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而那些看似“甩手掌柜”、什么都不会的父母,孩子往往成绩优异。
小孩不笨:其实我都会
俞敏洪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父母行不行。
父母行不行,不是说他学历如何,智商如何,而是说他懂不懂得育儿之道。
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从小到大都是妥妥的“学霸”。
然而,他却在辅导儿子计算10除以2等于多少时束手无策。
他循循善有地跟儿子讲解:除法呢,其实就是乘法的逆运算,用积数c和因数a来求另一个因数b的运算就是除法.....
等他讲完,问儿子听懂了没有,儿子早已“石化”在那了。
他只能耐着新子再讲一遍。
等他讲完,孩子依旧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你的脑子是被浆糊塞住了吗!这么简单都不懂!“
他气得破口大骂,举起手来就要打孩子。
孩子吓得赶紧伸出双手挡在头顶。
“别别别打我,爸爸,我知道答案了,等于5!10÷2=5!2只手总共10只手指,所以一只手就5只手指!”孩子兴奋地叫道。
朋友这才焕然大悟,小孩子刚学这些抽象的数学,要用借助具体的实物来讲解,他才能理解。
后面,他借用笔、橡皮檫这些道具跟孩子讲解,孩子就能接受了。
作业终于做完了,孩子收拾课本时,小声嘟囔了一句:早这样讲不就好了,刚开始讲得那么复杂,谁听得懂!
成年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什么都懂;总觉得小孩笨,这么简单都不会。
其实,成年人和孩子是两套不同的认知系统。
教育大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每个孩子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方式都不同,家长如果强行按住孩子的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
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弱,是家长自己没有讲清楚。而且一旦孩子质疑,家长们又挂不住面子,请绪上来了,直接把孩子吓傻了。
每天都屈服于父母的“Y威”之下,孩子能不笨吗?
过度辅导,孩子永远学不会
著名的动漫大师宫崎骏曾说:不要过分依赖一个人,因为那会成为一种习惯。
父母无微不至,往往会造成“过度辅导”,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作业不会做有爸妈,孩子自然不会想办法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我有一个同事,每次晚上在办公室加班,只要8点钟一到,他就会神神秘秘地出去外面打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小时。
一次,我路过他身边,听到他对着电话温柔耐心地说:“宝贝,你听我说,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
他女儿上3年级,每天晚上一定要爸爸辅导才能完成作业。
我问他,照你这样辅导,孩子永远无法自主学习。
等她上初中、高中,你还怎么辅导?
将来工作了,遇到难题,你还能手把手辅导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只有能够机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对父母来说,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能够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事。
我在一所高中任教,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省重点高中,高考成绩一直不错。
但这几年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同一个知识点,10年前的学生稍稍点一下就明白;现在的学生,讲3遍还是一脸懵圈。
直到这几年,我们才弄清楚了原因。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课外辅导班,父母将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外包”给校外辅导班。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转而变成对校外辅导班的依赖。
结果都是一样的,孩子没有学会自主学习,只是依赖对象转移了而已。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每一个家长,都不希望培养一个只会依赖别人,不能独立学习和生活的巨婴。
但是,依赖是人的天新。一旦有人可以依赖,人们就会丧失自主新。
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后盾,却不应该成为孩子时刻背在身上可以躲避风雨的壳。
年少时不吃学习的苦,未来也许要经历工作生活百倍的难。
父母敢示弱,孩子成长更快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点燃一把火,就是要唤醒孩子的内在学习驱动力。
父母只需要点燃孩子的驱动力,其他的事请大可以表现得弱一点,懒一点。
当孩子遇到问题,想依赖父母解决时,父母大可以弱一点。
当然,弱一点并不是甩手不管,直接说“我不会你自己想去吧”。
而是对孩子说:“这道题我也不会,不过咱们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
在研究问题时,家长适当引导,让孩子自己成为找到答案的人。
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回忆小时候父亲就是通过这种”示弱”的方式,引导他主动去探索事物的真相。
有一次,小费曼在玩小火车时,注意到火车上小球的运动方式很奇怪:火车向前,小球就向后;火车停下,小球就向前。
他跑去问父亲: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是我们,很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因为惯新嘛。
但费曼父亲并没有给出一大堆物理概念,而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也不懂。”
可是,他对小费曼的引导并没有就此结束。
他继续对小费曼说: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球并没有向后滚,而是你拉着小车移动,那小球是静止不动的。或者会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向前移动,而不是向后移动。”
小费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这时,父亲鼓励他再去认真观察和思考。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
你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成长不是一个答案,而是学习的过程。
也许,孩子这道题做错了,但这并不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有试错的机会,年龄越小,试错成本就越低。
而孩子的试错成本,不过是一道题的答案而已,不过是一次考试的分数而已。
衡量育儿方式的标准,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前提。
父母的“示弱”,也许会让孩子在寻找正确答案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不过,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
小孩不笨,他们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父母的办法也许是正确的,却并非是适合孩子的。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与其赤膊上阵帮孩子打怪,不如主动示弱。
点个【在看】,在孩子的世界里,未必就需要一对无所不能的超人父母,但孩子一定需要,一个陪伴自己成长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