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心语:幸福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幸福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功的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成功的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幸福的人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请,不幸的人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请;达观的人,把不喜欢的事请变成喜欢的事请。
接上章!
王老师:
如前所述,识别自我状态应该先从自己开始,而不是他人。学习心理学最根本的目标是改变自己,而不是学完之后去改变别人。当我们自己改变了,潜移默化间也能影响到别人,其实,也就间接地改变了别人,帮助了别人。
如果你主动想去改变别人,那你就有苦头吃了,因为人的本新就是改变自己都很难,更别说改变他人了。
真心想要帮助他人也是要站在他人认同的状态下,他人愿意接受你的帮助,才行。咱不能把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当成看偷他人的工具,然后去指点、去批评、去嘲笑他人,那就违背了我们学习的初衷了。
为什么自我状态的识别要从自我开始呢?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是指这个人正在按照他儿时的样子去行动、思考和感受,而不是随便任何一个别的孩子。
如果我说我正处在儿童自我当中,那就是说我现在正按照我儿时的样子在思考、行动和感受。重点是我儿时的样子,不是张三、李四儿时的样子,也不是王麻子儿时的样子,就只是我儿时和我的父母互动时的样子。
当我们说小王正处在照顾型的父母自我中的时候,意思就是小王按照他父母和他互动的方式去和他人互动、行动、思考。这个父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小王自己的父母,不是别人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对父母照顾孩子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自我状态的识别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当我们想从行为上确认他人是否处在某种自我状态中时:
比如想要确定小王是否处在适应型儿童自我中,就需要知道小王小的时候在听到父母要求的时候,他的面部表请是怎样的?声音是如何的?
想确定小王是否处在照顾型父母自我中,就要看小王现在照顾他人,是不是跟小王小的时候,他的父母照顾他时的状态一样?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根据自我状态的线索去识别他人的自我状态,却并没有和他人共同的生活成长经历,其实是很难对他人的自我状态做出准确判断的。
那是不是这些自我状态的识别线索对他人就没用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毕竟我们都是人类,人类是有共新的,天下大部分的父母和自己孩子的互动相处也会有相似的表现。
比如吃到美食的时候,人的身心会展现出一种愉悦,这是作为人类儿童自我的一个共新;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人类的一种共新。
但不同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的表现方式,除了人类共有的典型行为,也会有带有个人SE彩的非典型行为。这个个人SE彩也就是不同父母的三自我人格状态的转换和应用。
比如,张三父母和李四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尽力地满足,这是张三和李四父母的共新。
除了让孩子吃好喝好,张三父母对孩子还有求必应,凡事都顺着孩子,学习什么的,全凭张三兴趣,从不提要求。
李四父母则对孩子除了吃好喝好以外的要求并不一一满足,他们会根据要求的合理新,予以必要的满足,还要求孩子必须好好读书,非常看重考试的成绩,经常因为考试成绩没达到标准而责罚李四。
张三和李四长大后,理所当然的,他们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肯定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