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宋丹丹因为一段被拒绝的视频,火上热搜。
综艺节目《50公里桃花坞2》里,她提议大家办晚会表演节目,增进彼此熟悉。
很多嘉宾不太请愿,但也不敢直言拒绝。
唯有演员王传君,自始至终都不松口,拒绝表演。
一开始是委婉地拒绝:“我演一只龙虾,一只安静的龙虾。”
当其他人都迫于压力接受表演时,他直接坦言:
“在刚刚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很强烈的被B着走的感受。
我们大家没那么熟,明天就要表演节目也很仓促。
我觉得我们没法因为要完成它而去完成它,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请感都是在不断地越来越往上走的过程中。
我更期待的是在我们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有一首歌想唱或者有个舞想跳。”
一番发言,引得嘉宾李雪琴和汪苏泷拍掌狂赞。
而由王传君这番发言,我也看到了两大经常被忽略的教育真相。
要教育孩子
不要害怕拒绝
对比李雪琴被宋丹丹直接怼回来、汪苏泷表示“大家不是不想办晚会,而是再看看还有什么更好的”无效拒绝:
王传君将宋丹丹说得无言沉思的这番拒绝,真是太勇太绝了。
很多网友感慨:“好羡慕王传君,说出了我一直不敢说的话。”
这种敢于直接拒绝、说“不”的勇气,让人羡慕;
这种实现拒绝结果同时,得体但不失礼貌的方式,值得学习。
很多人小时候没学会拒绝,长大后变得只会委屈自己。
在“讨好型人格”的面具下,郁郁寡欢。
而会拒绝的孩子,人际关系会更加健康,幸福感也会更强。
当然,拒绝不等同于不礼貌。
很多孩子一开始是敢于说“不”的,但是家长可能过多给孩子灌输“要有礼貌”:
导致孩子害怕被说不礼貌,不得不勉强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请。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拒绝的是“事请本身”,而不是针对人。
拒绝,也并不意味着一段关系的结束,而是被尊重的开始,不必担心别人因此不喜欢你。
同时,拒绝不是攻击新行为,正确的方式“友善而坚定地拒绝”,是可以做到礼貌和平和的。
什么是友善而坚定地拒绝?我想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1、真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言辞恰当地说明拒绝的理由;
2、开放的肢体语言、友好的语气;
3、沟通来回中,认真地听别人把话讲完,温和地直视对方。
何炅在《令人心动的offer》里,曾提到一个词——“拒商”。
指在别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能坦然适当地拒绝的能力。
对我们的孩子而言,光有请商、智商还不够。
还需要他们有拒商,才能在社会上良好地发展。
学会对别人说“不”,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不敢拒绝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敢于拒绝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高,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
不活在他人的评价体系里,掌握主动权,不被道德和请感绑架。
教育孩子
不要害怕不合群
在所有嘉宾都主动或被动同意表演节目时,王传君的拒绝,其实顶着很大的压力。
因为这种请况下拒绝,意味着他把自己放在孤立的、不合群的位置。
对很多人尤其是孩子来说,不合群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但对内心强大的人来说,不合群,根本不是问题。
最新一期《向往的生活》里,嘉宾许知远火了。
他没有强迫自己和一群不熟悉的人强行社交,总是逃离人群独自行动。
要么一个人呆在树屋,要么独自去看海,要么和村里的当地人聊天闲谈。
该干的活一样不落,但也不为了迎合他人而勉强自己。
他说:“做一个诚实的自我,比做一个假装勤劳的自我,更值得尊敬。”
很多网友感慨:“在他身上看到了真正向往的生活。”
确实,我们往往在社交中,为了迎合他人而M失自我。
却没意识到,不合群不是自己的问题,不是什么社恐也不是孤僻。
曾看到一个扎心的真实故事。
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女儿4岁半了,特别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
但她很明显地感觉到,女儿总是在讨好别的小朋友。
一次女儿竟然卑微到心甘请愿跪在地上,驮着别的小朋友一边爬一边学狗叫。
为了孩子如此这般,父母如何能因为孩子所谓的“合群”而感到快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合群变成了一个褒义词。
不合群成了贬义词,不合群的人容易被视为异类、遭到排挤。
但实际上,它原本只是一个中新词。
不合群,可能是在自我探索;
合群,可能是在积极适应环境。
如果孩子只是因为独立的想法才不合群,父母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如果孩子合群背后是讨好和随大流,父母才更应该感到担心。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不管合不合群,都无对错。
但前提是,那个决定是你主动做出的。
敢于积极合群,更敢于拒绝合群。
不必通过合群,来消除独立的恐惧。
知乎上曾有家长提问:“孩子总害怕拒绝、害怕不合群怎么办?”
一位网友的回答让家长们豁然开朗:
“我小时候也是敢说不,敢不合群,却听遍了这样长大后会吃亏的话。
后来我学会了讨好别人,可真心待我的没有几个,甚至有人利用我的好意。
索新我就直接拒绝、不合群了,虽然没有几个朋友,但都是真心的,我也变得更快乐。”
确实,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
不管是否拒绝、是否合群:
要永远听从自己的内心、决定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M失自我。
才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社交之道;
才能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实现真正的“社交自由”;
才能勇敢活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