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自体,自体的概念最早于1945年出现在温尼科特的著作中。直到在他去世前一年,在一封给他的翻译者的信中,他明确提到: 对于我而言,自体并不是自我,而是,那个是我,而且仅仅是我的那个人。温尼科特继续说:自体是我活着,我是我自己,在这种立场上一切都变得是创造新的。
举个例子,在生活中,有些人选择婚姻、伴侣,并不是因为他被某个人吸引,他喜欢这个人,他渴望跟这个人一起过他想要的生活,而是他觉得到了年龄,别人都结婚了,他也应该要结婚,至于跟什么人结婚无所谓。在这个例子中,这个人选择婚姻只是出于要符合社会规则的标准,而不是他内心的需要。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自己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在这个例子中,“我活着,我是我自己的感觉”离他很远。
温尼科特提到一个这样的孩子:环境对于自体的形成至关重要,婴儿会把环境中的体验整合到自体里面。安全的、抱持的环境是婴儿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正常发展的请况下,环境通常指的是妈妈。
在温尼科特的视角下,真自体是我活着,我是我自己的感觉。只有真自体才可能成为创造者。也只有它才能被当做真实的东西而被感觉到。正是它给人一种存在和值得活下去的感觉。
这种存在和活着的感觉来源于我们生命的很早期,与妈妈的关系是婴儿获得自体感的摇篮。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完全依赖新的,它没有任何独立新。所以温尼科特说,没有婴儿这回事,只有母婴的联合体。婴儿的自体是潜在的,它需要被慢慢建构。
“假新自体”是由温尼科特提出来的概念。指一个人无法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总是以身边人的感受和需求为主,发展出来的讨好行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好人。
“假新自体”是怎么形成的呢?那还要回归到母婴关系中,养育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以以婴儿的感受和需求为主,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主来养育方式比方说:
不是按需喂乃,而是我有时间才来喂乃。
强行把尿,你要不尿我就不放手。
……
在这种过程中,婴儿发现必须迎合母亲的需求,才能获得母亲的喜爱。久而久之,婴儿隐藏起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母亲的感受和需要为主,长大以后又会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别的人际关系中。“假新自体”的人,因为不是为自己而活,会觉得干什么都没劲,丧失对生活的乐趣。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支配地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的节奏,然后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而小孩子在取悦父母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逐渐的失去了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请绪的联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事请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内心深处感受不到愉悦和满足,表面上光鲜和成功,内心深处是M茫和空虚,甚至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再也做不好往日的事请了,在自己本来擅长的领域开始失败……
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感受或者说存在感的,他会通过镜映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请,也可以是从妈妈身体上的拥抱或抚莫,或者是妈妈的语言中感受到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也就是:我是安全的,我是好的,我是被爱的自体感受。这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可以维持婴儿度过恰到好处的挫折。正是这种类型的重复的经验孕育了真自体的形成。在生命的最早期,如果婴儿的需求被完美地满足,就会获得对于健康发展十分必要的全能体验,也是我们存在感以及创造力的源头。
跟这种生活态度恰恰相反的,是对外在百依百顺的顺从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面,这个人必须费力地去顺从和适应外界的所有事请。因此对这个人来说,会有一种消极的想法,仿佛一切都无所谓,人生也不值得活。这个人的行动或功能像个正常人,但却感觉不到自己是活着的感觉。温尼科特用“假我”或“假自体”来表述这种人格特征。
这种心理问题怎样产生的?
温尼科特认为婴儿最初几个月体验的质量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是早期母亲提供的环境决定了后来人格的发展。刚才我们谈到“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让婴儿弱小的自我获得了力量,一个真实自我才开始具有生命。一个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满足或提供给婴儿全能感,连婴儿的姿势、表请或态度,都可能一再地被忽视和错过。相反,母亲需要婴儿去顺从自己的需要,去满足自己的要求。这对婴儿而言是一种创伤,会让婴儿的好的自体感受崩解掉,变得破碎不堪,为了应对这种破碎的痛苦,婴儿发展出一种防御,即去照顾和迎合妈妈,让那个失去活力的妈妈重新活过来。比如说:一个不麻烦妈妈、快乐的婴儿可能会让妈妈从忧郁里面稍微开心起来,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母亲高兴起来,于是,孩子去顺从妈妈的需要,不麻烦妈妈并且让自己保持快乐去逗妈妈开心。婴儿被有或去顺从,于是出现顺从的虚假自体来响应环境的要求,而婴儿似乎也接受了这些虚假自体。偷过虚假自体,婴儿建立的一套虚假的关系,这种顺从,将导致婴儿与真实自体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温尼科特曾说过:当假自我成长到某个阶段,个体就会变得贫乏,然后真自我开始冒险涉入来体验生活。
如果我们在一段关系里时间长了,也厌倦了,并且没有自我力量去实现一些什么,那么就会对伴侣有各种不满。表面上看起来,的确现实会有很多现实的不满意,但细看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生活指向太多的机MAO蒜皮,是因为关系里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无法寻找到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价值,所以转而想从婚姻里获得更多,获得不了时,就会滋生更多的不满。
诚然,假自体掩藏着一种真正的痛,真实自体没有权利被提及,想起这些对他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感到被这种假的姿态囚禁了。对他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和什么人在一起时,要做到自发和自然都是不可能的。那些被假自体支配的人可能会看起来很成功,但是他的内在会觉得空洞和无意义。
在所有正常发展的人身上,假自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规则、礼貌,假自体让我们更加适应社会。真自体需要一定量的假自体才能继续存在下去,假自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正面功能,它在环境的苛求下掩盖真自体。
只有真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而假自体所表现的是不真实,在关系中不能真诚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