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上一年级了,时常会提出一些我回答不了的问题。“妈妈,为什么‘姓’是女字旁呢?”好问题,为什么呢?可是你妈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没说为什么呀。我假装镇定,不能在闺女面前失了颜面。互联网时代,这种小问题难不倒我的。
原来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男女没有固定的配偶,导致新生下来的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母亲成了后代子女唯一可以确定的宗亲,所以就产生了以母为姓的族落。“姓”分开来就是“女”和“生”,也就是“生母”的意思,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同一姓是代表出自同一个母系祖先。上古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都从“女”旁。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
妹妹似懂非懂,我赶紧找出“姓”的甲骨文准备深入浅出再讲解一翻。
图一是甲骨文中“女”字的写法,一个跪坐着的人,这个人有什么特征呢?
妹妹:“他有肌肉。”
妈妈:“不错,观察得很仔细。”
“她胸部比较大,表明是一个┄┄”
妹妹:“女人。”
图二是甲骨文中“生”字的写法,一横代表地面,上面的符号像什么?
妹妹:“像小草。”
妈妈:“对,代表的是一棵钻出地面的小草。春天到了,大地复苏,各种植物都从地底下钻出了地面,发芽了。所以‘生’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新生命的诞生。‘女’和‘生’结合在一起这个字就是‘姓’,是以女人为血缘标记的生命的延续。”
“哦,我知道了,‘姓’就是女人生孩子。”我默默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