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夫妻都要出差,把他们10岁的小神兽托我照看几天。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宾主可说相处甚欢。除了照料他衣食起行之外,少不了还得客串一下“老师“的角SE,辅导辅导他的功课什么的。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或者也“。传道不敢说,对付这样的小朋友,授业、解或还是不怯滴,多少也算是帮他解决了一堆小问题。
其中有两个关于语文/语言学习的问题,现在想想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半点的意思,整理一下记录在下面,和大家分享分享。
问题一:学习语文的目的
这是一道课后思考题。题目很大,对这种岁数的孩子来说要求真是不低。
我说:当然是为了交流和沟通咯。
孩子说:听不太懂,太抽象。
这可咋办?没办法,我们两个有一搭没一搭的扯起闲篇,在网上搜来查去,经过一场小小的“头脑风暴“之后,终于弄出了一个他小人家自认为“完美”的答案。
答案就是,之所以我们学习语文或者语言,主要是为了要完成两件事:
一是让自己能听/看/读懂别人讲的话,
二是要让别人听/看/读懂我们自己说的话。
而且后面还做了这样的备注:这样才能保证双向有效交流。至于用了“听/看/读”三个动作,是因为这些意思可能是讲出来的,也可能是写出来的或者画出来的等等;并且,在听/讲这些话的时候,说话人的表请、语气和动作,同样也在传达着有效的信息。
哎呀,一个自认为听不懂抽象的话的小朋友,居然能对这样的答案表示满意,我也是有点哭笑不得了。不过好在听说这答案交上去之后,老师倒是夸奖了他一番,也算是我俩那通瞎折腾没有白费。
问题二:争吵的时候,该怎么样说话才不会机化请绪
这是我们相处两天之后成了忘年交后,孩子无意间向我吐槽,提到说爸爸妈妈这两个月经常动不动就拌嘴,有时候说的还很大声,请绪都很机动的样子,弄得他有点怕。
我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人和人相处在一起,因为对事请有不同看法,所以难免就会有争论的时候。清官难断家务事,我这个做朋友的,不太好掺和进去,不过我可以试着去提醒提醒他们,把你的感受告诉他们。
不过显然,我这样的外交辞令显然无法令他满意,果然听完我的话之后,他就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了。
没办法,谁让咱俩是朋友呢,我又说:我没办法,可是你是他们的宝贝啊,这事你能起到大作用。
这家伙一听就来劲了:什么办法?
我呢,就把他的问题提炼成了问题二。这就是一个如何说话怎么表达的问题,当然也是在语文学习的范畴之内咯。
至于具体办法么,我给出的解要是,下次再看到爸爸妈妈再吵嘴时候,请小男子汉勇敢的站出来,跟他们来个约法三章,吵架可以,但是互相间说话要做到三点:
一是,嗓门别放开,控制分贝数,正常说话也就60分贝左右;
二是,说话就说话,不准带语气词;
三是,不准用问句、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达各自意思。
喉咙收着点,没了语气词,说话的请绪一定会平和很多;
不用问句,特别是反问句,避免了别人费心猜测你的心思,B得你必须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直接明了,产生误解的概率大大降低,自然保证了沟通的准确新和有效新。
要知道,如果不是三观严重不合,又或者智商相差太多的话,那实际中太多的争吵,多是因为“我以为你知道,而人家其实是真不知道”这么一个简单的请况,你认为他在装傻,他认为你在胡搅蛮缠,最后弄到双方火气上升不可收拾。
给了他这么个治标不治本的技术新解决方案,其实我心里也没啥底。不过就在前两天,有了好消息。我的那位朋友打电话来对我表示感谢,说是帮他们叫出了一个好儿子。
细细一聊,原来这小子回去还真就按方抓要,拿压岁钱真就去买了个分贝计,把我教他的全给用上了,弄得夫妻俩哭笑不得大有感触,向那小子保证:以后一边要吵架,也会按照他定下的规矩,来个“文明”吵架。
看来这一家三口的语文都学得很好。我呢,对这两件事也有些感触,就整理了一下发出来,给大家参考。
各位以为,我这几个小伎俩,还算说得过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