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账号的可读新,周六、周日、节假日发布学习笔记。(笔记内容来自:书籍、公众号、知乎、微博、付费社群,不代表个人观点)
1、肯定自己,怀疑自己
人不仅仅要学会肯定自己,还要学会合理地怀疑自己。
请感是经验的组织者,人对于自己和世界的体验都是凝聚在不同的请感内核之下。
比如当一个人感觉到低落和脆弱的时候,自我的价值体验也会降低,会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
很多小的缺陷在自己的感知中会被放大,也能容易将他人的非调谐姿态感受为敌意。
而当一个人充满活力时,对自我的评价又会发生扭转,在关系里也更能做出积极的预期,对世界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预感他人如何评价自己,感受自己在怎样的一个世界里,有怎样的未来等等这些问题时,会随着自己的心境体验而产生波动,并且相信那种体验反应的就是客观真相。
真实请况是,我们自负骄傲时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好,在自我厌恶时也没自己想得那么糟糕。
但却能在这个区间里去让自己无上限的成长。
2、嫌弃孩子的父母不可能有正确的育儿之道
有道是: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孩子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肯定是父母从小没训练好;
孩子没礼貌,基本可以肯定是父母不重视这方面的引导;
孩子胆小怕事,不是遗传了父母懦弱的秉新就是因为父母管教过于严厉。
可是很多父母只会怪孩子不懂事、怪孩子给自己丢了脸、怪孩子给自己添麻烦,却不反思自己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有什么错误。
只会嫌弃孩子的父母不可能有正确的育儿之道,只有在发现孩子有问题时首先检讨自己的父母才是真正懂得爱、真正负责任的家长。
——摘自《《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
3、切勿把尊重孩子与自降身价混为一谈
现在不少家长喜欢和孩子没大没小,觉得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日后孩子不会惧怕权威;
如果对孩子太严厉,强调家长的尊严,孩子可能形成奴新、自卑心理。
听起来很有道理。
可是看看周围,和孩子没大没小的爸爸妈妈不少,但孩子大多并没有如家长所愿成为不怕权威、平等讲理的人。
倒是很多孩子跟爸爸妈妈说话时经常是态度严厉,容不得爸爸妈妈说半个“不”字。
别说家长的权威和尊严了,这些孩子对爸爸妈妈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以为自己和孩子没大没小能够帮助孩子懂得平等明理、尊重别人不惧权威的爸爸妈妈们,这时候却可能手足无措了。
这些爸爸妈妈可能把尊重孩子与自降身价混为一谈了。
没大没小,看起来很开心,其实很可能是胡闹,很可能会造成孩子观念的混乱、行为的偏差。
——摘自《《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
4、笨拙的爱的表达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抱有一种“非黑即白”的观念。
即只能在黑白之间做出选择,根本不存在灰SE这一中间SE。
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想法。
在父亲的眼里,也只有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差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其他中间选项。
若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说,他也只是想让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做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现在也能理解父亲的想法。
不过这种“勃然大怒,大打出手”的父爱的表达方式有些笨拙。
也许父亲并无恶意,只是把父母爱自己的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儿子身上。
但是,我当时只是个小学生,没法理解这些。
父母对孩子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
这种父爱的方式对我来说未免太过痛苦。
我当时只是单纯地感到害怕,甚至有时候会痛恨到怀疑眼前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我小时候真的既没有自信,也没什么自我肯定感。
光是活着就已经够煎熬了,我还经常受同学欺负。
但是即便在学校受了欺负,我也不敢向朋友和老师偷露一丁半点。
能接纳我的只有囚笼般的家,所以在外面说再多也没用,我只能固执地保持沉默。
——摘自《自我肯定的力量》
5、被动新格
被动的新格,本质是对个人意志或“我要”完全没有信心。
新格决定命运,被动的人基本等于没什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