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婚嫁 > 育儿 >
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取决于你对这3件事的态度
更新时间:2022-04-15

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书中,讲过几段儿子的小事:

小家伙3岁时,对她说:“等我长大,会给爸爸妈妈买一架飞机,你们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去。”

4岁时,儿子看了一本别墅的图片,又对她说:“这一栋,那一栋,将来全部都给你们买。”

5岁时,刘继荣大病了一场,儿子一本正经的发誓:“我将来必定要研制最好的要,让妈妈永无病痛。”

读着这些小故事,内心涌动着一阵阵温暖。

哪个父母,不渴望养出来的孩子,如刘继荣的儿子这般,贴心孝顺,懂事暖心。

只不过,稍微设想一下,若是我的孩子,在自理能力尚未养成的年纪,便做出这样的承诺,大概只会当成“童言无忌”,笑笑而已,或者对孩子嘲笑一番,让他小小年纪不要吹牛。

在孩子的童言稚语面前,刘继荣是这样做的:

面对“想飞到哪,就飞到哪”,她憧憬着在万米高空,脚踏祥云;面对“想住在哪,就住在哪”,她设想着冬住海南的椰风海浪,秋住北京赏红叶、逗蝴蝶,夏住西湖看接天莲叶,春天则烟花三月下扬州。

至于孩子誓言的“研制好要”,她也没有视作孩童的天真,而是将儿子陪她度过病期的点滴,写成了《穿西装的斑点狗》,并且获了奖,还得到了央视的关注。

面对突然的“出名”,孩子害羞地要求妈妈:

“不要写我了,我什么也没做,只是像我说过的那样爱你。”

作家池莉给女儿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对你的爱,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笑,每一滴泪水。如果上帝允许,我只会更加爱你!”

妈妈对女儿的爱,正好与刘继荣的儿子对妈妈的爱,产生了呼应。

每一个懂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

每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都少不了父母在这3个小细节上的智慧处理。

01

用崇拜的心态,看待孩子。

《人世间》中,冯化成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爱的基础,是崇拜。”

对于冯化成这个人的行为,不敢苟同,但是他的这句话,的确说出了爱的底层逻辑。

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

懂得崇拜与欣赏的父母,即便是孩子的淘气,也能成为父母眼里的艺术品。

前两天,苏州的两个3岁的小可爱,得到了网友们的实名羡慕。

一段视频中,两个小家伙,时而用胖乎乎的小手,沾着颜料,在白白的纸上随意按下手印;

时而拿起沾有颜料的画笔,蹦蹦跳跳地将颜料水甩到白纸上。

一位网友表示,这要是我家,估计要被我妈打残了。

而孩子的爸爸,则是要么和孩子一起涂鸦,要么对孩子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还原成大自然的美。

有这样一句话: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

话多的孩子,有的父母认为,他们在思考;

有的父母则认为,像叽叽喳喳的小鸟,吵得心烦;

好动的孩子,有的父母觉得,他们在尝试;

有的父母则坚信,能够安静的孩子,更可爱;

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的孩子,有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有的父母则大骂“败家子”;

孩子想成为一名厨师,有的父母笑着说“厨师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有的父母则数落,真没出息,整天只想着吃。

数字心理学创始人钟缮夤说:“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关于孩子的未来,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也没有绝对优质的选择,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则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之中。

欣赏和崇拜的心态,能够给孩子注入看见、认可的心理营养,即便是平庸的孩子,也能从中找到“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新循环。

02

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

几乎每位父母都坚信,自己是爱孩子的。

为了孩子,哪怕付出生命,也甘之如饴。

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越养离父母越远,越养越不懂父母的不易呢?

毕淑敏曾问过一群孩子: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帮妈妈买醋,她看我瓶子没打碎,醋也没洒,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就特别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爸爸下班回家,我给他倒了一杯水,爸爸对我说“好儿子”时,我觉得他是爱我的;我在乃乃的耳朵上夹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说“这是我孙女打扮的”,那时,我觉得她是最爱我的,因为其他人都不愿意让我这么做......

然而,在得到这些答案之前,毕淑敏曾先询问过孩子们,是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孩子们不约而同的撇嘴表示,没有觉得谁爱自己。

即便毕淑敏一再引导,父母为了他们辛苦工作、洗衣做饭,孩子们依然坚持“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

一位网友曾说过:很多父母,90%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特别扎心的一句感叹,却揭开了许多亲子关系的伤疤。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就像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父母拼尽全力的付出投入,孩子理所当然的默认享受。

导致的结果,正如毕淑敏说的那样: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白眼狼”吗?

毕淑敏老师也给出了答案: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

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想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总爱这样回应:

孩子想要帮忙做家务,爸爸说,你去学习,妈妈说,别越帮越忙;

孩子做了一顿饭,妈妈看不见,爸爸只会说“又没考好”......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你的付出你应该,我的享受我应得,你越付出而我却越无能。

父母爱子女,不是简单的关怀与照顾;

父母爱子女,不是直白的给予与接受;

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懂得让这份爱流动起来。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礼尚往来”的默契,父母的爱得到了回应,孩子的反哺获得了认可,彼此,便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

03

感机孩子的每一份给予。

从小到大,儿子都特别喜欢给我送礼物。

和外婆回乡下,遇到路边的小花,会摘几枝带给我;

在幼儿园里,老师发的点心,会放一块在口袋里带回家给我吃;

每逢节假日,都会给我准备“小礼物”,小时候是小卡片,有了零花钱后,是玩具首饰,再大一点,会大方的拿出压岁钱,花“巨款”给我“包治百病”......

其实,历经几小时,带回来的小花,已经焉巴得不成样子;

放在口袋里的点心,也沾满了尘污;

他的卡片,画得真的不怎么样,就连“爱”字,都少了一点。

而那些所谓的“压岁钱”,不过是“羊MAO出在羊身上”的结果。

然而,每每收到他的小礼物,我依然满心欢喜的晒到朋友圈里,将他送的礼物,用专属的盒子珍藏起来。

朋友们评论说,你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养出一个感恩的孩子,将来有福了。

其实是我对他的爱流动到了我的身上,我感觉得暖心他也很开心。

我们总是习惯的认为,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供养孩子成长,基于此,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恩请,而孩子的回报,则是必须的、应该的,否则孩子就是“白眼狼”。

看上去,一方给予,一方受用,用感恩的心去回报,似乎没有错。

然而,当父母对孩子经常带着“感恩”、“回报”的期待时,往往会失望。

教育专家一直在向父母们传递,亲子教育的成败,是建立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之上。

所谓“无条件的爱”,是出于本能的给予,而非带着要求和期待的爱。

当父母学会将“你应该”,换成“感谢你”时,亲子之间的关系,便会从“有条件、带期望的给予”,悄悄转化成“感谢你、成全我”的彼此共赢。

著名作家、教育家李子勋一直强调:“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欣赏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付出、开心接受孩子的爱意并表达感谢,在点点滴滴之间,形成亲子之间,一条流动着的、爱的河流。

关键词: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取决于,你,对这,
>>>
>>>
频道热点
恋爱
婚姻
情感
育儿
  • 你不要问秋天的事,因为你疑或得太早
  • 愿今天每一个人都不孤独
  • 路遥与林达婚姻凄苦,一生恩怨纠葛,几人理解林达曾经那份苦楚
  • 你有没有暗恋过一个人?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 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取决于你对这3件事的态度
  • 宝宝睡觉时有三个动作,暗示大脑更具可塑新,将来学习会更轻松
  • 网站地图 | 高级搜索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