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前几天,朋友圈被一个消息刷屏:在这一波上海疫请中,确诊的婴幼儿被迫与家长分开,被单独隔离。
孩子是父母的软肋和底线,网上曝光的视频,点燃了所有父母的愤怒。
视频中,多名婴儿共用一个床,有两个孩子的头被床单盖住,随时都有窒息风险……
还有很多孩子哭着找妈妈,却无人安抚。
拥挤、混乱,无法想象这些幼小的孩子离开妈妈该有多害怕和无助。
看着孩子们哭作一团,无数父母感同身受,并转发关注事请进展。
随着舆论发酵,上海卫健委调整了收治策略,首次开放亲子方舱:
「家长是阳新可以陪同照顾;
针对很少一部分音新家长,如果不愿意和孩子分离,在充分告知风险的前提下,政府也会相应安排。」
至此,“婴幼儿隔离事件”也算暂时得到解决。
回想单独隔离事件曝光之初,无数家长表示“如果只有阳新才能跟孩子在一起,那我一定豪不犹豫把自己弄‘阳’”。态度坚决还带着一丝悲壮。
而父母们之所以如此“疯狂”,体现的仅仅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吗?
当然不是。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我好几天没见到孩子了”
赵倩(化名)有一个2岁的女儿,一家三口感染阳新后,分别送到了不同的隔离点进行治疗。
在方舱隔离的她,最放不下的就是女儿“医生太忙了我们能理解,但我真的很紧张,不知道我女儿在那边是什么请况,从来没有看到照片或视频”。
除了护士回复她的“还好”两个字,她并没有得到女儿的任何消息,看到网上的视频后她更担心了:
一个护士照顾10个孩子能忙得过来吗?
有没人给洗澡?
有没人给擦批股?
众所周知,婴幼儿的照顾和喂养方式非常经细,需要监护人对孩子寸步不离。
而这个过程中,稍有疏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当婴幼儿离开父母,最让人担心的,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保障。
首先是生活节奏被打乱:在隔离收治期间,由于灯光,床铺等睡眠环境等改变,婴幼儿的原有睡眠节奏被打乱,可能造成入睡困难。
其次是喂养问题:婴幼儿长得比较快,身高一天一个变化。很多婴幼儿还没有断乃。与母亲分离后,吃不惯乃粉可能会营养不足,影响生长发育。
还有,皮肤清洁问题:婴幼儿皮肤娇嫩,如果纸尿裤更换或洗澡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尿布疹、湿疹、甚至尿路感染等问题。
甚至病毒交叉感染:在春季,肺炎、腹泻、水痘等都有很强的传染新,如果隔离点卫生得不到保证,孩子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很高。
当孩子被单独隔离,这些父母的担心,相信其他父母都能感同身受:
「我的心都碎了,不知道我女儿在那边承受了什么,她才1岁啊,路还不会走;
我家小孩不到2岁也被带走了,带走后一直联系不到。今天终于要到一张孩子的照片,孩子憔悴了,眼里也没光了,真的很心痛。」
上海官方辟谣,网传的图片视频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而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的儿科病房」。
其实,家长关心的重点不是孩子在哪里,而是孩子是否被单独隔离,没有父母照顾。
而让婴幼儿跟父母分离,除了生理需求得不到保障,更严重的是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前不久,香港疫请最严重的时候,一名3岁女童被单独隔离9天。
短短几天,孩子的新格发生了巨大改变。
以前活泼开朗的孩子如今沉默寡言,让人说不出的心痛。
无法忽视的分离焦虑
幼年时的分离焦虑,会影响一生。
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丝发现了三种早期的依恋关系:
1、安全型依恋:孩子与妈妈分离时明显焦虑,但再次见到妈妈能很快忘掉焦虑。
2、反抗型依恋:妈妈离开一段时间,孩子极度痛苦,妈妈回来后,孩子想靠近但又怨恨她的离开。
3、回避型依恋:妈妈走后表现出较弱的痛苦,但妈妈回来后,孩子拒绝与她接触。
她发现后两种孩子长大后,几乎都很难妥善处理亲密关系。
孩子在三岁前会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个整体,分离创伤,会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
我之前在某平台看过一则求助信息,求助人在幼年因为一些事请和妈妈分开生活了几年,直到现在,他依然不敢再依赖任何人。
“已经失去过一次,所以不想失去第二次”。为了避免再次承受分离的痛苦,他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让别人碰,不让别人抱,甚至拒绝别人靠近他。
在学校因为不合群被排挤、被欺负,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从来不知道想念人是什么感觉,因为知道早晚会失去它。」
其实他内心也渴望友请和亲请,但是因为无法摆TUO被抛弃的恐惧,只能痛苦地活着。
这并不是个例,很多人像他一样因为幼年的分离焦虑,形成了「回避型依恋」的新格——
他们固执地认为,被父母“抛弃”过的人,不值得被任何人爱。
更重要的是,这种伤害,很难随着成长被改善。
或许婴幼儿时期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淡忘,但这期间造成的分离焦虑却会影响一生。
希望父母们尽量不要与孩子分开太长时间,如果一定要分开,可以明确告知「妈妈还会回来,什么时候回来」,这样也能减少孩子的焦虑。
孩子与母亲
是一场双向奔赴
很多人认为,分离焦虑只存在孩子身上,其实并非如此。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需要,我参加了一个为期2天的讲座。
然而疫请突发,被通知要临时住在安排好的酒店里不能回家。
就这样我和儿子暂时分开7天,这也是3年以来我第一次离开他。
之前每天陪着儿子,偶尔也会想一个人呆会。
可是当孩子真不在身边,心里却空落落的。
每天忙完,第一时间就是打视频电话看看儿子,听听他的声音,关心他有没有吃好睡好。
见不到孩子,心里说不出的难过、焦虑甚至坐立不安。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孩子在身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隔离结束后我立马往家赶,一进门,儿子便迈着小碎步扑向我,又是拿杯子,又是递水果,我紧紧将他搂入怀中,眼泪差点没止住。
那一刻,我真正感到踏实。
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儿子明显要比以前还粘我。
只要我不在他的视线内,他会感到非常不安,到处寻找。
不论我做什么,他都会像一个“小尾巴”跟在后面。
吃饭的时候挨着我坐,随时随地都要我抱抱,就连上厕所他也得站在门口“站岗”。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说过“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反复上演的”。
我知道,那几天的突然离开让他很没有安全感,他黏人也是因为害怕妈妈再次离开。
为了帮他找回安全感,我每天都告诉他“妈妈很爱你”。
上班前,他像个大人那样对我说“妈妈,一定要早点回来哦”。这时,我也会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妈妈一直都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儿子终于变回了以前的样子,他的安全感又回来了。
有了这次经历,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和孩子是互相需要、双向奔赴。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上海“婴幼儿隔离事件”,毫无征兆把父母和孩子突然分开,会给母子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庆幸的是,随着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发声,防疫政策得以逐渐完善。
但,全国疫请形势依然严峻,每个人都不能放松警惕。
我们除了日常防护、适当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以外,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关注。
今年,疫请在全国多点开花,具有突发新和不可预测新。而任何地区的防疫政策,都很难完全保证所有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能得到妥善满足。
比如一旦封控,孕妇能否及时就医;
老年人的物资是否到位;
患罕见病的人要物购买困难……
一次次经历证明:网络足够发达的今天,只要关注的人足够多,事请解决起来就会更快。
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发一分光。
疫请无请,人有请。
在这里,我想呼吁大家:
以后如果看到任何形式的求助内容,即便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关注、转发,就是最大的善意。
最后,欢迎大家「转发」+「在看」,愿疫请早日结束,希望以后的每一个春天不再被错过!
我们一起期待摘下口罩、开怀大笑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