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中国家庭的可支配财富越来越多,一个孩子可能有6个成年人来倾注资源和心血,这看似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其实往往陷入了被过度关注、标准化的养育路径。
家长们要求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听话,但孩子慢慢长大后就会发现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抑郁症高发、校园霸凌、物质和要物滥用、虐待动物、等层出不穷。很多家长甚至无奈地表示,对孩子很失望,不想管了!
归根结底,家长的过度关注、约束,并没有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的内驱力,所以一旦逃离家长的视线,就无法再保持原来的“乖孩子”样子。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自律、上进、对自我负责的人,你就必须要知道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你给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家庭教育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莱恩开发出在心理学中广受支持的一个理论,即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而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
1、自主需求;2、胜任需求3、归属需求
第一、自主需求。
在培养内在动机的三要素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机励孩子(或成年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有数百项研究发现,在学校、家庭和企业中、解释为什么任务很重要,并在执行任务时尽可能多地给个人提供选择自由,都能比奖励或惩罚机发出更强烈的动力。
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新和掌控感,他们的孩子则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帮助你的孩子发展这种自我机励,是一件你最值得做的事,通过询问他们都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东西,就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控住他自己的选择。
第二、胜任力。
许多父母认为只要他们的儿子或女儿专攻数学或足球,那他或她的内在动机就能发挥作用。
其实,胜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请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而非摆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奖杯,这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
为人父母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多多支持我们的孩子去发展胜任力。要记住,你不能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任何这样做的尝试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
第三、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的纽带。
当孩子感到与你之间也有这种纽带,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如此一来,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
自我决定论把这称为“整合调节”,指的是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孩子本人很可能已经非常不是滋味了,请多一点同请地表达:“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跟你聊聊,这样就能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
当你体现了同请(满足归属需求),之后顺带要告诉他,还有能提高的空间与手段(满足胜任需求),并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结尾,让孩子感觉能自己做主,孩子就会信赖你,也会重新鼓起勇气面对新的挑战。
不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新,他们自然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自主需求、胜任力、归属感,是每个人的需求,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让他拥有了这种良好的感觉,他就一定会自我驱动,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