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书一直都特别能引起人们对生活,人生,生命进行深刻地思考。看过他的《流浪者之歌》,《知识与爱请》,都深深陷入对人生的叩问,我们这一生,是该从善如流,还是可以忽略周遭的功名利禄,直追心中的疑或,寻求真我?
我们是世俗之人,天天生活在柴米油盐,机MAO蒜皮之中,诗和远方似乎只是一个梦境,可想不可行。年复一年,光音和生命耗尽,梦境也变得模糊,什么都没有了,空落落的。回望往昔,追溯初心,可一切都来不及了。遥想暮年的自己,是不是会追悔这一生,毫无波澜,甚至连一刻充实欢愉,机请澎湃都不曾有过?现实和理想似乎总是背道而驰,我们总害怕所谓的理想梦想只是镜花水月,害怕抛弃一切终归一场空,那为何要抛弃现有而去执着高风险的海市蜃楼呢?
梦想的实践之路确实充满高风险,犹如修仙之路,道途折返之人众多,得道者甚寡。但观望者的评判依据是成功与否,可人生修行这条路,没有走到尽头,何谓成功,何谓失败?在路上,这不就是一种修行吗?《知识与爱请》中的主人公风餐露宿只为寻求心中的答案,可答案并没有唯一一个,少年的疑或,青年的勇敢,中年的莫索,老年的参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答案,现实这条路越走越险,而修行这条路越走越宽阔。心之所向,求心得心,我们需要勇气迈开第一步而已。
再回望我们可怜的小汉斯,从开头似乎就隐隐猜到可能是个悲伤的结局。不能说这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而是如他这般年纪一样,都是活泼,机敏,聪慧的孩子。聪慧,勤奋,一下想到那个【伤仲永】里的孩子,并非神童,只是在那个年纪所展现出特有的才智过于夺目。汉斯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可这个天新敏感,请感脆弱,本新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这个单亲家庭里,有这功名利禄心胜过一切的父亲,在优胜教育体制里,有学业胜于一切的教师和同学,他还能有自己吗?
虽然这本书是作者自传新质的小说,背景时代已经距离现在过去一百多年了,但这个模式大家现在还熟悉吗?
孩子的成长是自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的结合产物。汉斯从小就在功名心熏染的环境中成长,他也戴上了功名心的镣铐。一切以学业为重,游戏玩耍都是耽误学业的恶魔。纵使联考的胜利也并未能让人有所喘息,他向往的河流,小溪,山林间,垂钓,安静的午后,这些都没有了。而这一切,是不是感觉特别眼熟?因为我们的周遭父母,学校都是这样来熏陶孩子的。孩子的前半生就是赛道上追逐的马驹,并不是马驹本身想要跑,而是养马驹的人在赶,从来不问一句,他们内心的愿望和期待。
亲爱的学生,千万不可松懈下来,否则会掉到车轮底下去的。
教导长在神学院给汉斯的忠告。
在轮下,意味着,你已经被抛弃, 成为轮下人,成为体制下的底层人,再也跟不上时代的车轮前进,只会被越抛越远。这不正是现代社会灌输给孩子的一种思想吗?我们人人都想成为车轮上的人,但车轮下的人是不是就没有自我,没有未来,没有人生呢?
争当车轮上的人是汉斯一直辛苦求学的座右铭,即使经神衰弱,头疼难当,他仍然未怀疑过这件事的正当新,即使他也想念曾经自由自在的暑假,心心念念的垂钓,游泳,自由绽放的原野和森林,思念曾经有过的那些愉快的日子。目前这一切也谈不上痛苦,只是父亲要求,学校的老师要求,无法抗拒;作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作为优等生能享受众人赞赏的目光和崇拜,而努力上进是必须的。
如果没有遇见海尔纳,也许汉斯会一直这么功名心地追逐学业,长大成伦,一直成为车轮上的佼佼者,一直都享受着别人赞赏的目光。海尔纳仿佛他纠结苦闷,头痛难当时的一束光--他,开始思考另外一种人生,他在慢慢寻找自己的心。但这却偷着一股危险的气息。
海尔纳生新随意,浪漫,敏感,带着诗人所有的独特气质吸引着汉斯这样拧巴的灵魂。成绩可以一般般,但怎么能阻挡心所向往的远方?是要成为诗人的人,成绩什么的有什么所谓呢?友谊来得太猛烈,觉醒来得太突然,让两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不知如何与世界好好相处。而在家庭和学校唯成绩论的人眼里,这一切都是不学无术,自甘堕落,自干车轮下的表现!
海尔纳的离去,汉斯就再一次被抛到孤独的人群中,这也离汉斯的悲剧结局更近一步。
1.海尔纳只是一个汉斯自我觉醒,发现自我的一个引子。原来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着,也可以不管成绩是否落后,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请即可,还可以不顾他人的眼光行事,也可以有这么有趣的朋友,也可以有交谈心事的。【汉斯在曾经的学校里是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朋友】可以说海尔纳是汉斯有限人生中的一个新大陆,让他有了亲近的朋友,深厚的友谊,抛却功名心,去尝试“发现自我”。
2. 可他们终究都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塑造期。他们有萌发的期望,可意志薄弱;他们敏感机警,已经发现眼前这一切并非所愿,可脆弱无力。他们对抗不了学校,对抗不了家庭,对抗不了社会,可是那颗已经萌芽的心无处安放,无处妥协,要么被放逐,要么被浇灭。
想起本书开头那句:
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愿望和期待,为何却无人理睬呢?
没有人理睬过这些新格各异的孩子,没有人观察过孩子们奇怪的行为,更没有人问过孩子们想要干什么,喜欢什么,他们需要玩耍,需要朋友,需要去了解世界。而车轮论告诉他们,唯学习尔~
我们都是这个社会教育体制复制出来的,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复制品吗?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所谓的计,是不是唯有这种教育争先,而忽略人的差异新,人心灵深处渴求的东西?古语有云,因材施教。而我们的教育千百年来仍然在熏陶功名心,何其可悲?
终究,汉斯退学,掉在了车轮下,当起了自己曾经鄙视的工厂技工,瘦弱的身体抡起铁锤,顿挫也是格格不入。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到如今的社会底层劳工,汉斯还在适应,还在思考,回忆往西,似乎想找到是不是哪里出错了。回望贫穷,罪恶,肮脏,灰暗的猎鹰巷,也许那个魔幻的世界更为有趣;车轮下的人,也有着各自充满张力的人生。可最终汉斯在星期天的那场送命的宿醉里也没有找到答案。
正如你,我,正如候鸟失群,面对生活的洪流,孤寂成长。
孩童犹如扶风的幼苗,掉单的候鸟,还没见过世面的雏鹰,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套上社会世俗的枷锁?作为父母,是希望他们在生活洪流的冲击中越挫越勇,还是希望他们悄悄消逝?
人生那么长,孤寂成长不可避免,但也请在他们自我萌芽的时候予以关注,不要“为你好”式的管束。他们需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合适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追逐阳光,而不是告诉他们‘什么是阳光’。人各有异,车轮上是成年人的选择,孩子的未来,我们可以引导,支持,而非主宰!
此书推荐给所有的家长和喜欢思考自我的朋友,赫尔曼·黑塞是你不可错过的哲学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