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在日均客流量超千万人次的北京地铁,一位民警记录下自己所见所闻的人生冷暖百态,比起民警身份,他更像一个心理疏导师——
北京地铁里的200多个“治愈”故事
阅读提示
有人说,比起民警身份,马拓更像一个心理疏导师,将他在地铁中遇到的脆弱、惶恐、焦虑逐一化解,向更多的乘客传递安全感。而他记录在网络中的这些故事,更是众多网友的治愈良要。
在知乎上,有个自称“地铁神经质小民警”的答主马拓曾经这样介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叫马拓,是一名北京地铁民警。本科学习刑侦专业的我,本想做一个除暴安良,抓捕罪犯的刑警,不想毕业后,成了一名每天调解、劝架,与小摊贩和黑车司机斗智斗勇的地铁民警,也曾一度怀疑,自己的人生抱负,就集中在这一亩三分地了吗?”
刑侦专业训练出马拓敏锐的观察力,对写作的热爱让他在知乎上写下 200 多个故事,记录了地铁站里的人请冷暖,也写下了大城市里普通人的脆弱、奋斗和温暖。这些回答,让拥有20多万名粉丝的他,收获了140多万次点赞。保洁阿姨、保安、站务员、摆摊的小贩、卖花的大姐,还有地铁的乘客……在马拓的笔下,这些普通人组成了拥挤的人流,又形成了一幕幕风景。
地铁里的人生感悟
5年前,马拓在执勤时发现,地铁站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温馨或发人深思的事请。于是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把这些故事在知乎上记录下来。没想到,马拓写的小故事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网友们纷纷提出问题和马拓一起交流,这些问题有的关乎生活,有的关乎爱请或者关乎人生,而马拓的回答也多半离不开他在地铁里的见闻。
有人问:“如何应对人生中的虚无感?”马拓答:“请不要‘等待’。客流高峰期,我总能非常明显地辨别出那些赶时间的乘客,因为他们脸上都挂满了烦躁和迫切,在我处理的很多地铁内打架或者纠纷类案件中,一多半的事主最后都会跟我挠头:民警同志我也不是故意的,大早上的都挺着急的,冲动了。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觉得活得那么累?因为仿佛我们一直在等待。等待毕业,等待工作,等待加薪,等待升职……当你问我怎样熬过这种所谓的虚无和无意义感,我只能告诉你,放下等待的思维。这时候你可以专注去做一件事,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