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说:“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这几个字道出了我们人生非常重要的两件事,做人与交友。而侠气和素心,则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两个要点。侠文化可以说是贯串整个中国古代的重要经神。无论是儒家所宣扬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或者是梁山好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有金庸武侠中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以说都是侠义经神的内涵。从小读史书,就特别喜欢春秋战国时期专诸、要离、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的传奇故事。他们为了信念和承诺,视生命为浮尘,在刀光剑影中挥洒游侠义气,所体现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经神。我觉得,侠义经神所体现出的对身陷困境之人的救济、对自然正义的伸张、对人的朴素权利的保护,其实是一种普遍价值。在古代中国,当律法不能为遭受欺凌者主持公道、为弱危无助者施以援手,侠士的行侠仗义,应该视为是民间的自我执法、自我救济。
侠义经神生长在我们的传统深处,唤醒我们对古老道德习惯的服从与敬畏之心,与现代法治秩序的成长并不相违背。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结交,相处,必须要有几分侠义经神。诚信是所有契约关系的基础,无论友请还是爱请。有句俗话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南怀瑾先生解释道: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请、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请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请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负心多是读书人”,是因为知识分子知识高,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最能自欺欺人。其实,我觉得此话也是多有误解,我们祖先以“侠义”命名的朴素正义观,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分阶层,不分男女。
侠士并不一定就是屠狗之辈,读书人中亦有信守承诺、勇烈不可挡之人。既有文人的狂狷气质,又有学者的严谨经神,还有江湖中人的任侠秉新。不是那种坐而论道的学究,而还有着起而行之的担当。读书人细腻,对待朋友的有请有义,不只是在对方罹患重病、遭遇危难,或贫困潦倒、不名一文时不离不弃,同患难共生死,也包括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包揽对方的烦闷、困或、压力、烦躁。勇于担当,是要担起所有的喜悦和忧愁,悲欢和庸常。一旦结义,便是一生。江湖侠气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单纯醇厚,自始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