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有个地方叫石河子,在石河子东边,距离他大约十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叫红山嘴的小镇子,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那里有学校、有医院、有邮局、有商店,还有很大一片居民区,住着大约四五百户人家,房子的样子也各不相同。
有五十年代较为流行的苏联式建筑,就是那种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的坡屋顶、墙壁采用自制土块垒砌,厚度超过50厘米、这类房子的优点是墙壁厚实,房子高大,不仅冬暖夏凉,看起来还显得高端大气,因此它们大多用于学校、医院,以及团部、连队机关的办公场所。
有干打垒的房子,所谓“干打垒”,就是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这种房子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木夯铁杆分层夯实,房顶用芦苇扎成的把子作垫层,上覆泥巴抹光而成,取暖则用火墙。这种干打垒看起来土气,但厚墙厚顶,结构严实,防寒新能好,暑天也不太热,适合居住,且施工简单,草作容易。特别是能够就地取材,成本低廉、随处可建的特点,使之在那个年代的兵团各单位曾经“风靡一时”。那时这类房子可以是学校,可以是办公室,可以是医务室,也可以是每个家庭的温暖小窝。
“苇拱房”,是兵团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名字和这种房子估计是兵团人的自创。“苇拱房”,就是以芦苇为主要材料搭建的房子。提到“苇拱房”,不得不介绍一下“苇把子”和芦苇。那时的新疆,不管是戈壁滩,还是盐碱地,只要有水源或者是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一丛丛的芦苇,长得矮的刚刚没过小孩子的头顶,生长环境好的可以长到两米以上,到了秋天,苇叶和苇杆发黄,芦花盛开的时候,轻风吹过芦苇丛,苇叶之间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苇絮随风飘扬,犹如万千蝴蝶在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