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 图)
下午两点,人在深圳某互联网大厂打工的90后小怡为了不打瞌睡,“吨吨”灌入一杯冰美式。
凌晨两点,小怡被咖啡因折磨的得清醒无比,烦躁地吞下一颗褪黑素。
有时候熬夜到凌晨,嘴巴里褪黑素的味道还没散去,又被满满的咖啡味覆盖了——简直是无缝衔接早C晚M、实现“以毒攻毒”。
即便白天累得几乎倒头就睡,晚上一到床上立马“眼睛瞪得像铜铃,独自郁闷到天明”。
窗外传来汽车鸣笛声,小怡终于见到了周公,可没过多久又被闹钟炸醒。努力撑开疲惫的眼皮,小怡昏昏沉沉地对自己说:明天,明天一定好好睡。
被睡眠支配的当代人
千千万万个“小怡”,都在经历着这种日常。
当代人“时间自由”“经济自由”没有也就算了,怎么连“睡眠自由”都没有了?
资料显示,睡眠问题已经登上“人们为了健康迫切想改善的方面”之首。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2021年我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
首先是入睡难和睡不够。调查显示,2021年国民睡眠问题中,入睡难和失眠位列一二,分别占比54.6%、50.4%。
对于入睡难的问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仅有15.6%的国民能够倒头就睡,过半国民需要10-30分钟才能入睡。而在睡不够方面,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国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相比十年前缩短近1.5小时,其中仅35%的国人睡够8个小时。
仅仅是以上两点,可能还没那么痛苦。更痛苦的是,入睡是入睡了,但是睡得浅,还不停做梦。调查显示,睡眠质量差和易醒,是仅次于入睡难和失眠的国民睡眠问题,分别占比43.4%、42.3%。
繁华的都市之夜,一面是灯火辉煌,一面是辗转难眠。
城市线级越高,居民生活节奏越快,睡眠问题也越多。2022世界睡眠日发布的《都市上班族睡眠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都市上班族平均睡眠时长为7.5小时,能睡够8小时的上班族仅占22%,睡眠不足6小时的上班族占比25%。
此外,北上深广包揽“最能熬夜的城市”,最晚睡的省份是广东省,平均上床时间是23:55。
从年龄来看,19至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
数据显示,20-29岁的群体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18小时;30-39岁的群体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此外,大学生群体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4小时。
具体地说,这届年轻人属于“想睡,但不完全想睡”。具体表现为“白天该困的还得困,夜晚该熬的继续熬”。还有人为了获得更多闲暇时间,进行“报复新熬夜”。
调查显示,19至25岁年轻群体中有44%熬夜至零点以后。90后群体中,零点后睡觉的人占比高达74%。
大学生更是“熬夜重灾区”。
调查显示,有74.5%的大学生一周熬夜超过三次,比职场人高出9.9%。睡得晚就算了,还爱“拖”,26.8%的大学生认为有时会睡得比自己预想的晚,存在着“睡眠拖延”的请况,即在睡与不睡的边缘反复跳跃。
“为什么白天工作那么累,晚上还睡不着?”这是睡得好的人对失眠族经常发出的疑问。
失眠族也进行了回击:睡得着的人都是相似的,睡不着的人却各有各的睡不着。
事实上,导致当代人难以入睡的主要原因,更多是经神上的困扰。数据显示,2021年生活与工作压力是导致国民睡眠问题的主因,分别占比57.1%与55.9%。
此外,还有一大影响因素,就是“万恶之源”之一:手机。
调查显示,仅有8%的人几乎从不因刷手机而失眠。零点后睡觉人群的睡前活动中,56%的人习惯刷抖音/微博/微信等,42%的人习惯看电视剧/电影,35%的人与他人聊天,32%的人听音乐,这些活动大多都要用到手机。
睡得不好,不仅仅是当晚的事,还会带来许多不可逆的“二次伤害”。调查显示,睡眠问题对人的经神、身体、外貌等方面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其中,出现最多的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占比47%,其次是犯困打瞌睡,占比45%。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严重失眠者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新比普通人增加四倍左右;睡眠质量较差或有睡眠障碍的群体普遍免疫力差于睡眠正常个体,也更容易患肥胖症、心脏病、糖尿病等。
小到反应迟钝,大到患病,睡不好,可不是个小MAO病。
一句“睡不着”背后的千亿市场
当睡好觉成为一种奢望,人们不惜一切努力只为一晚好眠,庞大的睡眠经济也就悄然兴起。
睡眠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行业发展进入快速期,2016-2020年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增长44.42%,预计2021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从助眠奇要到助眠神器,没有一个当代失眠人不曾发自内心地来一句“感谢科技”。
面对睡眠问题,40.4%的中国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助眠产品。近年来,助眠产品消费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数据显示,助眠产品消费者中22-40岁的人群占比为84.3%,而睡眠保健品消费者中26-40岁的人群占比66.3%,
失眠人最爱购买哪些助眠产品?数据显示,最受欢迎的助眠产品是助眠枕头,占比58.0%。眼罩、穿戴式设备(手环、头戴按摩仪等)、隔音耳塞、养生足浴盆等助眠产品分别以41%、36.5%、33.1%、32.6%的占比位列助眠枕头之后。
“短视频常客”助眠养生小件则更显神奇。数据显示,2021年养生小件消费规模前四依次为:浴足剂、蒸汽眼罩、褪黑素、足贴。睡眠行业也是盛产“黑科技”的领域,2021年助眠“黑科技”消费规模前五分别为:智能手表/手环,足浴器/足疗机,颈椎/腰椎按摩器、睡眠仪,头部按摩器。
除各种外用神器以外,内服产品也是一片神奇天地。
2021年,有45.3%的消费者购买维生素类助眠保健品,29.5%的消费者购买褪黑素,此外购买植物提取物、烟酰胺和甘氨酸作为助眠保健品的消费者分别占比22.2%、19.3%和15.9%。
除传统助眠保健品外,如今市面上的助眠食品品类也在不断丰富。不仅有常见的助眠饮料、助眠软糖、助眠巧克力等产品,还出现了如睡眠水、褪黑素软糖、口服滴剂经华、闪睡片等颇为新奇的“助眠零食”。
持续升温的睡眠经济,还催生出了不少线上线下助眠服务。
在抖音上,话题“助眠”下的视频播放量高达112.3亿次。热门助眠APP“小睡眠”累计总下载量达1.2亿。
此外,甚至出现了“会聊天,会讲故事,会哄睡”的新兴职业“哄睡师”。
数据显示,2021年有52.0%的国民听说过“哄睡师”。对于其提供的助眠服务,近六成国民认为助眠效果有限,近五成认为助眠服务有时存在软SE请和擦边球的问题。
到底什么才能换来一晚好眠
睡眠问题几乎成为了一个“国民困扰”,每年人们都在呼吁“好好睡觉”,但每年人们貌似都睡得不好,国民平均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
即便已经有了各SE助眠产品,因其效果因人而异,也未能逃TUO“没用”“智商税”的吐槽。
到底什么才能来换一晚安稳睡眠?
其实,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运动。据《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运动人群失眠困扰仅为10%。其中,锻炼全身的运动如游泳、球类运动能让睡眠质量更好,睡前也可进行适量舒缓运动。
其次,应养成好的晚间习惯,比如泡热水澡或淋浴,进行冥想或做些轻微的伸展运动,听听舒缓的音乐,读书等。吃的方面也需讲究。睡前别吃太饱,别吃太晚,远离烟酒咖啡因。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带电子产品上床,直接根除睡前玩手机的想法,同时远离降低褪黑素分泌的蓝光。
掌握科学的助眠方法,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希望每个失眠人,都能实现“睁眼有说有笑,闭眼睡个好觉”。
陈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