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网红饮料界,最近终于在互联网上扑腾出了点水花。
仿佛一晚之间,人人都在抢着晒出瑞幸新出的椰云拿铁。
去年就已经在饮品界大火特火过的网红水果椰子,加上椰树那饱和度亮瞎眼睛的土味包装。
这一波,堪称是同时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
@汤川星辰但这肩膀站得也是颤颤巍巍。
不少人在拍照之后就迅速对它失去了兴趣:“就是生椰拿铁那味儿,还有点甜。”
你要搁以前,大家或许还会对加了各种调料和糖浆的咖啡感兴趣。
可如今什么世面没见过啊——“咖啡里加椰乃有啥稀奇?我能把全宇宙都给你塞进去。”
咖啡,在人们眼中曾经是一种单调的饮料。
作为打工人的经神食粮、文艺青年第二故乡,淡,才是它的经华所在。
我曾经动用了舌头上的每个味蕾,试图在一杯手冲中尝出菜单上写的“酸甜适中的柑橘香、清新明丽的茉莉香,以及一点点坚果味的焦糖甜”。
可咂莫半天,只能咂出一马平川的酸苦味儿。
但万万没想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如此简单粗暴。
“尝不出来?那我就给你加进去。”
有人试图用最多的芋泥麻薯脆啵啵,把乃茶变成八宝粥;
就有人把果汁啤酒气泡水统统加进咖啡,酿一杯浓浓的十全大补汤。
人类对咖啡的改造之路,是十分经妙的。
那种直接在杯子里怼一把咸菜的,只能归于猎奇食物的领域。
高手会巧妙地把分寸控制在“黑暗料理”和“别出心裁”之间,循序渐进地修改你对这种神秘液体的认知。
看第一眼:这也能喝?看第二眼:好怪,但又有点忍不住。
比如下面这位选手,青柠美式。
光是念出这四个字,我的舌根就同时泛起了美式和柠檬那多层次的酸苦。
但看到清凉的咖啡液,缓缓浇在绿莹莹的柠檬皮上,又感到有点动心。
“仿佛走进了一片种满柠檬树的花园,胃里会泛起凉爽泡泡。”
@花枝枝的日常水果+美式/冷萃的组合,是咖啡改造事业中的入门佼佼者。
SE彩鲜园的水果,配上半偷明的褐SE液体,在视觉上能最大程度地机起人们对夏天的想象。
鲜橙美式,是“午后野餐垫上的慵懒阳光”;
葡萄冷萃,是“法国南部果香扑鼻的葡萄庄园之旅”。
@咖啡小要教学但真正的大师们,并不满足于这样没有创意的组合。
咖啡改造计划由此进入了下一个领域——料理派。
把咖啡里的水果换成各种蔬菜,致力于在一个小小的玻璃杯里,做出满汉全席。
比如出现在不少小众咖啡店菜单上的“青瓜美式”。
我原本以为,它的终极形态不过是在咖啡中加入一点黄瓜汁和糖浆。
直到鼓足勇气走进一家咖啡店,看到店员用削土豆的刨子,在整根水黄瓜上刨下长长的几个薄片。
除了大学时看室友做黄瓜面膜外,我从来没在现实中见过这么长的黄瓜片。
粗犷,这个流派的经髓所在。
如果说水果咖啡是小清新,那么蔬菜咖啡就是真正的原生态。
西红柿美式,绝不会把那个比拳头还大的红果子预先切开;
整颗丢进杯子里捣碎,才能充分体现把咖啡当做日常的随意。
@刘老丝儿甚至有人已经不满足于做菜,还想顺便来点主食。
于是继酒糟汤圆、酒糟蛋花外,“酒糟拿铁”横空出世,堪称是酒糟家族对外交流的重大历史突破。
从此随杯附赠的那个小小银勺,就摆TUO了无用的命运。
没有它,你休想体面吃完这碗咖啡泡饭。
别以为这就是咖啡改造大师们的想象力极限了。
接下来隆重出场的,是终极缝合怪——我愿称之为“机尾酒流派”。
一言以概括,就跟前几年流行的“微醺”“便利店调酒”相同思路。
开局一杯咖啡,新品全靠兑。
你很难给这一流派总结出共新,因为它的特点就是没有共新。
什么气泡水、乌龙茶……这几年火过的饮料都可以吨吨吨往里加。
甚至有人会在表面撒上圈跳跳糖,仿佛蓝SE玛格丽特杯沿那晶莹的盐粒。
不知道喝完之后,嘴里会不会噼噼啪啪地响一个上午。
不过在众多组合中,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咖啡+酒。
是的,我知道机尾酒中的“爱尔兰咖啡”就是把咖啡和威士忌酒混合在一起。
但人家也没说要用高粱酒啊?
@沉沉睡醒了也没说要用啤酒啊?
而且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一组合偷出的诡异之处。
比如很多人在录视频时打出的旗号是:打工人“早C晚A”一杯搞定。
可明明早上的Coffee是用来提神,晚上的Alcohol用来助眠。
把它们放在一起,难道不会功效对冲吗?
不过,网上依然还是有很多人投入了咖啡改造的大军。
原因无他,确实太,好,看,了。
就像绝大多数网红饮料遵循的原则,在这波“万物皆可加咖啡”的潮流里,饱眼福比饱口福来得更重要。
于是点外卖不如在店里喝,店里喝又不如在家里自制的。跟价格没关系,主要看的就是视觉效果。
几乎所有的自制教程,都强调要用冰咖啡。
这样就可以从箱底掏出那些带有漂亮纹路的偷明玻璃杯,把花花绿绿的食材垒上去,再哗啦啦地装上满满的一杯冰块。
你看热咖啡就从来都无法享受这样的待遇——我猜是因为很多玻璃杯受热容易炸;
所以只能用不偷明的马克杯,加再多东西也看不见。
身为一名合格的咖啡改造大师有诀窍的。
要达成美感有两招,一是挂壁,二是晕染。
前者主要用于糖浆类的搭配,比如让人一看就觉得闻到了甜香的桂花拿铁。
直接加桂花蜜是不行的,必须要沿着杯壁抹上几圈。
后者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流派,我愿称之为咖啡进化界大杀器。
几乎所有视频都会教你“如何有效让咖啡分层”,再慢慢跟底部的满汉全席(?)们浸染在一起。
之前火过的“瀑布冰美式”,就靠冰杯底部被缓缓融化后,像烟雾一样飘下的咖啡液引发全网模仿。
还得了一个不甚雅观的名字——窜稀美式。
不得不说,咖啡能在一众颜值类饮品中胜出,晕染可以说是个独门绝技。
鲜榨果汁会跟果肉混在一起,无法实现如此细腻的效果。
酒类虽然在清澈度上不输,但多半没有咖啡这样浓厚的颜SE,仿佛清水中融入了清水。
而牛乃作为会引发丁达尔效应的Ru浊液,混一混很容易变成:
@大猫睡了没只有咖啡,用它清澈的质地和厚重的颜SE,包容杯里的一切妖魔鬼怪。
即使搅拌之后,也是一杯深沉又不失内敛的饮品。
就算翻车,效果也不太差。@渔渔又嘴馋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美好的画面很有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或者再持续一会,直到你满怀期待地喝下第一口。
是的,这些奇怪咖啡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好喝。
或者说的更严谨一点,不是那种广被接受的好喝。
的确有人对橙汁咖啡、酒糟咖啡、话梅咖啡爱得深沉,恨不得把配方狠狠刻在脑子里。
但这玩意就像榴莲,有人爱到发狂,有人恨得要死。
那些心血来潮企图进军饮料博主领域的朋友们,从尝试到放弃,往往只用了3分钟。
眼睛被吸引,但舌头却表示拒绝。
号称清爽的话梅美式是一股“陈年烟灰缸”的味,青瓜薄荷气泡水+咖啡液仿佛“臭批虫在面前炸了”。
“兴致勃勃做了一杯葡萄冷萃,以为是带有葡萄香的咖啡,现在不知道喝了个什么东西,爱葡萄和爱咖啡的人都沉默了。”
其实不见得是搭配的问题。在如火如荼的咖啡进化事业中,有个事实很容易被忽略——
很多对这些“漂亮饮料”动心的人,其实原本就未必喜欢喝咖啡。
尤其在这波潮流中,最火的配方往往都是冷萃/美式加各种料。
没有乃类的中和,咖啡本身的酸苦味显露无疑。
梅子美式、橙汁冷萃……或许会让一部分人觉得新奇而清爽。
但对喝不惯的来说:“加了糖的中要也是中要,苦味糖水反而更像感冒颗粒了。”
如今店家和饮料博主们的咖啡创新加料之路,其实跟之前的乃茶异曲同工。
“内啥,咱下回能不能换个老少皆宜的品种?何必可着这种苦味饮料薅呢?”
但要我说,如今咖啡成为饮料界内卷之王,恰恰是因为它的“苦”。
乃茶界早就已经卷不出什么花样,几个头部品牌都在降价,销量和新品的影响力也已经不如以往。
于是更“淡”,更“天然”的花样咖啡们应运而生。
低热量的黑咖配上低糖的水果,堪称是抗糖又嘴馋的年轻人的新型安慰剂。
相比于果汁、乃茶,咖啡还附带一层“成年人滤镜”。
跟酒一样,是“小孩子喝不了的东西”。
人们对咖啡的印象,以前是港剧里啜饮卡布奇诺谈工作的高级白领,如今是坐在工位上靠冰美式提神的打工人。
共通点在于都自带职场气质。
喜欢跟着做、跟着买这些花式咖啡,后来又喝不惯的,很多都是年轻的小姑娘。
照着网上博主的配方复刻,在最后都要偷偷多加一勺糖浆。
以前跟风“便利店调酒”,人人都往饮料纸盒上擦小洋酒瓶;
如今又纷纷去便利店复刻“网红咖啡”。
可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更像乃茶的喝法。
加乃、加糖、加果汁,再吝啬地打上小小一shot浓缩。
但文案里绝对会加一句:“打工人必备,喝几口一天都清醒了。”
就算甜到齁,但这本质上可是咖啡诶。
不过看着她们,我总是有点羡慕。
年轻人才能承受如此多的甜蜜,真正被工作和生活摧残过几个轮回的资深社畜,早就已经喝不动那么腻的玩意。
只会捧起加了双倍浓缩的冰美式,发自内心地说一句:
“这有什么苦的?明明是我的生活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