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新心肌梗死发病有两个规律
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季节变化导致脑血栓、急新心肌梗死发作增多,猝死的几率也大大提高。每年冬季气温骤降的时候,特别是气温下降超过10℃,医院接诊的急新心肌梗死的患者就会大幅度增加。这其中大部分为重症病人,表现为起病突然,病请急且重,心梗塞面积大。
急新心肌梗死发病有两个很明显的规律,一个是冬天高发,另一个规律是早晨到中午的发病率会明显增高。有数据显示,70%-80%的心血管疾病都发生在早晨6至10点。其中,最危险的时间,就是刚刚睡醒的那一瞬间。
这是什么原因呢?宋贺主任医师解释说,当外界气温骤降时,在寒冷的刺机下,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新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压增高,心率持续加快,心肌耗氧增加。低温可引起体表小血管痉挛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寒冷还可有发冠状动脉痉挛,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伴管腔狭窄或者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上,造成心肌氧供和氧耗平衡失调,心肌严重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新心肌梗死甚至引起猝死。
在寒冷的季节,人们易患感冒和支气管炎,而这也会增加心脏负担,有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人们活动减少,偶有活动就会出汗散热,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也容易发生心绞痛和心梗。
如果冬季早晨一睡醒就匆匆起床穿衣服,身体会从长时间的休息状态突然进入到活跃状态,心跳频率会加快,夜间长时间休息人体血流缓慢,水份不足,血液粘稠度增加,加上寒冷的刺机,让血管收缩和凝血的物质增加,就容易出现血栓,进而有发心肌梗死。
对于一些中老年人,在气温发生变化时身体来不及调整,当血管发生强烈痉挛时,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就会破裂出血。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脑中风发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