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徐元锋
春节过后,吕良村绿意盎然。与陇川县常见的甘蔗地不同,吕良村田地里大都是桑树——冬季剪枝条后,桑树正为抽枝发芽积蓄力量。瞿发贵这些天忙着给桑田施底肥,自家的25亩加上转租的56亩地,撑起了他家2022年20多万的收入。“之前种甘蔗打工,从没挣过这么多钱,来年蚕宝宝吐出真金白银,收入会更高”,瞿发贵的笑充满自信。
吕良村地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把镇,紧挨边境线,与对面缅甸山水相连,景颇族村民占近七成,其余主要是汉族。全村有蚕农133户,桑园面积2295亩,建起标准化蚕棚240座近三万平方米。2022年,瞿发贵和另外两户村民承包了村里的现代化蚕棚,他在篮球场大的蚕棚里介绍:这是喂蚕车,那是水帘降温的,别看棚大,一两个人就管得下。
“种桑养蚕增收快,吕良村去年共收入330万元,今年到了518万,群众还富了脑袋,妇女同志家庭地位都变高了!”陇把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石永明衷心点赞。
资料图 采桑叶季节拍摄
变化从2016年开始。“东蚕西移”是产业趋势,陇川有口岸有“一带一路”区位优势,2014年,在山东丝绸行业工作的企业家郑山洪,来陇川成立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成为云南最大的缫丝企业。目前公司在德宏投产桑园6万多亩,带动上万农户种桑。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1.44亿元,利润总额四百多万。副总经理周文东感慨:“企业在疫请期间能稳步发展,除了产业和政策机遇的天时,还有地利和人和。”
陇川县乃至德宏州一年几乎都是“无霜期”,生态环境一流利于产高品质丝。周文东说:“人舒服的地方蚕也舒服,这里蚕茧解舒率高达74%,比全国一般水平高出二十多个百分点。”德宏还毗邻缅甸,有全国最大的陆路对缅贸易口岸瑞丽,用工成本也相对较低。
陇川的蚕桑产业早在1996年就起步,却经历“三起三落”,症结何在?县农业农村局蚕桑办主任张晓买分析,一条蚕从孵化出来到结茧成蛹31天左右,四龄前的小蚕最娇贵,对温湿度和环境卫生要求高,正信公司推出“小蚕共育模式”,公司把小蚕养到三龄盛食期再交给农户,大大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不仅如此,当地还推出地面养蚕、桑树枝条养蚕等简单易行的养蚕技术,让边疆民族群众养蚕不难。截至目前,德宏州建起小蚕共育基地25个,其中陇川县14个,所有小蚕全部是工厂化共育。
周文东介绍,“东桑西移”技术和管理本土化很重要,公司重视科技和管理模式创新,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8%还多。云南省向陇川县派出以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专家所为主的陇川县科技特派团,正信公司有两个专家工作站,公司完成科研和创新项目20多个。在种养过程中,企业先行向农户提供桑苗、小蚕并垫付建设养蚕大棚所需物资,待回购蚕茧时再抵价扣除,蚕茧价格每年稳中有升。
资料图,异时拍摄
走进32岁的排扎丁家,这个能干的景颇族妇女正在大棚里整理菌包,一簇一簇的香菇,从菌包里探出头。利用11月到来年3月不养蚕的空闲,把养蚕棚变成蘑菇大棚,桑树枝条粉碎后制作菌包,菌包用完再粉碎还田当绿肥,陇川莫索出“蚕桑+蘑菇”的循环农业路子。排扎丁2022年管理8000个菌包,预计收入6万元。“第一次种蘑菇,政府每个菌包补一元,晚上也常在棚里‘加班’,打工的老公也回来一起干”,排扎丁说。
“公司25个小蚕共育基地的负责人和一百多科技服务人员,以前基本都是从外省聘的,现在基本换成本地人”,周文东说:“蚕桑产业培养了本土人才,村里人也没时间酗酒了。”靠勤劳和技术致富,吕良村新寨组34户人家,6年间添了8辆小轿车。
中共陇川县委书记寸待纯介绍,近年来,陇川县委、县政府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扭住蚕桑不放松,2019年度和2022年度陇川县两次入选云南“一县一业”蚕桑特SE县,目前全县种桑5万多亩,覆盖了九成行政村,签约带动农户3500余户12250人,户均增收达一万余元。有了蚕桑基础,又引来几家丝绸、纺织和服装大企业,这条“产业丝线”越拉越长……
在乡村工作了37年的石永明,如今越来越欣慰。六七年前吕良村开始种桑群众不接受,他住到村里俩月,和群众同吃同劳动作动员。“真是个兴边富民的好产业,从4月到11月,群众每交一批蚕茧就有钱花,学费要费开支都不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