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烧排是福州经典名菜。民国初期,福州仓山的“快活林”西餐厅厨师借鉴西式烹饪技艺,将中西烹调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洋烧”菜肴制法。洋烧排用上了异域的咖喱粉,而且切双排骨块,一块有小四两,有一种西餐牛排的气势。
历史上,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是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地,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不少汉洋菜馆,晚清形成福州菜“五大流派十四行”。其中,“联益行”包括上下杭的嘉宾楼、仓山的快活林等,面对的顾客包括外国人,以及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人员,如官员,商人,海关、银行、邮政人员等;所烹饪的闽菜吸收外省、国外的烹技优点,推出中西结合的闽菜,而且还提供西餐。洋烧排、洋煀瓜段等就属于联益流派,其他还有通心粉烩蚌肉、生菜蟳肉、铁扒河鳗、机茸土豆泥、番茄牛尾汤、咖喱牛肉扒等。
除了配料,做法也“洋化”。比如《中国闽菜》里的什锦安烈蛋,为联益流派借鉴西餐制法和创制的代表菜之一,是用蛋皮包裹馅料,再经油炸而成。洋煀什锦则用上了面包粉和烤箱,“什锦”是指机肉、鸭肉、冬笋、鱿鱼、猪肚、猪舌、猪脑等。在烤箱未面世时,厨师是把铁锅放在旺火上烧红,倒扣在撒上面包粉的菜盆上,把面包粉烤成焦黄。
如何看待“洋味儿”
闽菜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它隐藏的“洋味儿”不仅来自清末的影响,常用于压腥提味的胡椒粉,勾芡兑汁的地瓜粉,以及番鸭、半番鸭等,其实也属于海外之物。
胡椒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唐代传入中国。胡椒粉在闽菜中广泛使用,明煎黄瓜鱼、白炒鲈鱼片、全折瓜鱼等海鲜菜肴都会用上,最常见的鱼丸、肉燕,都要撒上一些。
番薯又名红薯、地瓜,原生长于美洲,明朝由福州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岛(今菲律宾)引进。番薯入闽后大展用途,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而且可以做成番薯粉条,酿成地瓜烧酒,制成仙草冻。尤其是地瓜粉黏新大,加热后晶莹偷明,几乎是一种万能的勾芡食材:上至燕鲍刺身等高档名菜,下到松子瓜鱼、葱爆鱿鱼家常宴席都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