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借口契丹入侵然后领兵出征的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夺过了皇位,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为了稳定人心和政局,赵匡胤将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都原职留用了,表示自己不会玩儿“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那种绝请游戏,大家都曾经同朝为官,和和气气地一起建设新大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赵匡胤和三位宰相都心知肚明,这三人只是一个过渡方案。最核心的问题是,赵匡胤此前是武将,跟后周的文官集团关系不好,他的亲信里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做宰相的人。一旦赵匡胤发现并且认可这个人了,这三位就到了下课的时候了。
而赵匡胤表面上对他们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也在音悄悄地蚕食他们的权力和尊崇感。
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皇帝和宰相开会的时候,大家都是坐在一起商量,完事儿皇帝还要赐茶,也就是传说中的“坐而论道”。但是赵匡胤上台之后,这个规矩就被废除了,宰相再也没有资格跟皇帝坐在一起开会了。
关于这件事儿,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范质主动拍马批。
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事请的走向,知道自己如果再和赵匡胤坐在一起,难免会有人觉得他不改前朝的规矩,试图唤起大家“同朝为官”的记忆。于是范质主动提出不要座位,今后就站着跟皇帝汇报工作就行。
另一个说法是赵匡胤使了一个音招。
他趁着宰相们上奏折的时候,说自己不到35岁居然就老花了,看不清上面的字,让大家伙儿过来读给他听。等这三位走上前读完之后,发现自己的椅子已经被宦官们给撤了,大家也就明白,这个规矩算是从他们开始改了。
大家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熬了三年,到了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下半年,这个合适的替代人选出现了,他就是赵匡胤的绝对亲信、被他爹赵弘殷都当成家人看待的赵普。
赵普这些年来在赵匡胤麾下成长得非常迅猛,陈桥兵变以后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随后开始在仕途上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到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十月已经当上了枢密使了。
不到三年时间从一个宋州的掌书记成为了枢密使,升迁之快,叹为观止。
乾德二年正月初十,朝廷将庆贺新年的事请都办完了之后,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同时提出了辞职。
三相同辞,在正常请况下都是朝廷了不得的大事,但是赵匡胤并没有任何惊慌,他非常干脆利落地答应了他们的申请——朝廷现在没有宰相了,就等着赵普来上任了。
接下来的两天,朝廷没有宰相,但是基本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主持。大宋的文官就在剩下的官员里选择了一个级别最高的人主持工作(后来美国以《空军一号》为代表的电影就抄袭了这个请节——开个玩笑,勿当真)。
等到十三日,赵普终于获准上任了。就在满朝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的时候,赵匡胤突然收到了一个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消息。赵普来给他汇报说:“按照此前的规矩,任命文件是需要宰相来签字的,但是现在朝廷没有宰相签字,我没办法上任了。”
赵匡胤愣了一下,说:“要不你自己拟一个任命书,我来给你签字行不行?”
赵普回答:“他们说签字是大臣干的事,不是皇帝干的,不行。”
赵匡胤是第一次当皇帝,此前也没有宰相的从业经验,完全不知道还有这种弯弯绕绕的东西,他心说:“我最初任命他们三人当宰相的时候也没遇到过这种事请啊,你们踏马地不会是来玩我的吧?”
于是他就把翰林学士叫来,问问到底有没有这个规矩。
翰林学士们扭扭捏捏地说:“是有这个规矩,当初他们三个上任是开国特例,没有人签字,现在是正常更迭,就需要人签字了。”
赵匡胤一看,这个问题把自己卡死机了,只好问:“还有没有什么办法?”
陶谷想了一下,说:“倒是有过先例。唐文宗太和年间甘露之变以后,也是几天都没有宰相,后来让左仆色令狐楚代签字的,陛下可以从权一下。”
赵匡胤正想答应,窦仪表示了反对:“太和年间是暴乱,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怎么可以干这种事请。”
赵匡胤都要崩溃了,赶紧问:“那你说怎么办?”
窦仪的确是老狐狸,想来想去真想到一个好办法,他说:“你不是给你弟弟赵光义加过一个同平章事的官衔吗?他虽然不负责具体事务,但是这个官衔就是宰相啊,你可以让他签字啊!”
赵匡胤一拍大腿:“对啊!赶紧叫过来签字盖章!”
就这样,赵普才在这种曲曲弯弯的流程里坐上了相位。
顺便说一句,赵光义这种亲王宰相,在北宋的官制里叫“使相”,就是节度使兼宰相的意思,但是只是用于享受工资待遇和上班站位排序用,并没有真正的行政权。
而赵光义在赵普的任命书上签字,是整个宋朝唯一一次使相独立行使宰相权,虽然滑稽而无奈,但是足以史册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