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自认为比朱元璋聪明,太过自信,否则朱棣只能安分守己,乖乖当一位贤王。朱允炆想要“输”,难度太大,稍微用点心,就可以摆平朱棣。
朱元璋晚年,与朱允炆对话,问他如何解决藩王问题。朱允炆回答:“先以礼约束他们,不听话就教育,然后削藩,再则是废为庶人,实在不行就武力讨伐。”
果然是好太孙,朱元璋很高兴,这小子和我一样,都是这么想的。结果呢?朱元璋尸骨未寒,朱允炆直接“越级”,露出屠刀,消灭藩之举措王路人皆知,岂能不出问题。
朱允炆对藩王不满意,请有可原,但他自认为比朱元璋聪明,急于搬走爷爷给自己设置的“障碍”。朱允炆认为,藩王不应该存在,皇爷爷分封诸侯好就是个错误,瞎折腾。
朱元璋果真糊涂才分封诸侯?我看未必。从历史上看,分封诸侯确实会影响到皇帝集权,却未必都是坏的,尤其是在皇室力量相对弱小,而“外敌”或者说是某些“野心家”虎视眈眈时。
说起分封制的弊端,很多人都会想到汉朝时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及更早的西周分封最终酿成“春秋战国”局面。但是,他们又是否想过“不分封”所带来的坏处,以及分封的好处呢?
秦朝为何灭亡?刘邦难道不知道吗,为何还要分封。吕雉掌权,为何吕家诸王不能夺权继位,还被陈平、周勃联合刘氏诸侯王干掉,最后迎接汉文帝呢?汉文帝得到消息,知道自己要当皇帝,非常害怕,担心被周勃、陈平控制,但身边的人说:“天下还是刘家的,皇室兵马强大,大王可以放心去长安”,汉文帝才下定决心去长安。
汉文帝继位后,周勃、陈平也是老实本分,一点脾气都没有,难道是因为他们忠君爱国,没有私念吗?答案是否定,陈平人品非常坏,典型的“毒士”,他就不想成为权臣吗?非也,环境不允许。
晋武帝司马炎分封,之所以引起八王之乱,主要还是晋惠帝“愚痴”,大权被贾南风掌控,这是选错了“储君”。但凡晋武帝的继任者有点能力,“八王之乱”也闹不起来。再则,司马衷这么愚痴,为何贾南风家族不夺权呢?司马家族的诸侯也不是吃素的,岂能让你得逞,后来贾南风、贾谧都被处死。
李世民继位后,也是推行分封制,但诸侯王权力不大,兵马不多,否则武则天一介女子且家族背景不强,岂能轻易当皇帝,还差点将李唐皇室杀光呢?如果李世民赋予诸侯兵权,估计武则天也当不了这个皇帝,李治晚年也不至于被武则天欺负。
分封诸侯,有利有弊,就看后来的皇帝如何去草作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以南京作为京师,却面临草原上的游牧骑兵威胁,战争频繁。政治中心在南方,军事中心则在长城沿线,若是不分封诸侯,难道一直让大将去打仗吗?
安史之乱为何爆发?还不是唐玄宗打仗太多,经常跟游牧骑兵叫板,安禄山才得以手握重兵。朱元璋也有这个担心,又苦于没有财力搞迁都,只能授予诸侯王相对比较大的权力,却做了种种约束。
明朝诸侯王,不能管理民政、财政,地方军队调动也是五军都督府、兵部,朱元璋也有预防手段。客观说,朱元璋晚年,藩王并没到尾大不掉,能跟朝廷叫板的地步,否则老朱也不会把“障碍”留给孙子,他也希望大明稳定。
1398年,朱元璋病逝,尸骨未寒,朱允炆就立刻拿藩王开刀。周王、湘王、岷王、代王、蜀王无不是束手就擒,湘王还举火自焚,一点脾气都没有。燕王朱棣也是如此,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送去”南京当人质,如果朱棣铁了心要造反,他岂能这么做?要知道,朱棣的儿子不多,也就这3人拿得出手,而且还是嫡出。
即便朱棣起兵靖难,手握重兵,具有数万经兵、战车,以及兀良哈蒙古铁骑的宁王朱权,也没有造反,这又是为何呢?很简单,大明国力摆在这里,谁都不相信朱棣获胜,朱允炆想“输”,难度太大了。
朱允炆继位后,朝廷的兵马足以震慑各路诸侯,此时不应该着急削藩,而是采取蚕食政策,“温水煮青蛙”,分化瓦解,朱棣是一点脾气都没有。退一万步讲,朱棣铤而走险,不顾3个儿子就在南京,铁了心造反也没事。
朱允炆以“祖训”为由,让各路诸侯出兵参战,调集明军经锐御驾亲征,直接包围北平,以帝王的气场震慑朱棣,岂能不胜利。后来,朱高煦造反,得知是大将薛禄挂帅,高兴地说:“准备胜利,靖难诸将都不是我对手”。
杨荣、夏原吉面见朱瞻基时,看到明军将领胆战心惊,都不敢战斗,可知朱高煦确实有本钱。此时,杨荣、夏原吉建议朱瞻基亲征,以皇帝的气场震慑叛军,朱高煦如同泄气皮球,只好投降。
参考书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