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立波
家传的风度
雍正在政治遗嘱对汉族大臣张廷玉的身后事政治荣誉给予了最高安排。有清一代汉族大臣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殊荣和政治待遇:“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洵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雍正遗诏》另外进入配享的人是大臣鄂尔泰。
雍正谕旨
这份遗嘱的政治含义非同寻常,表明了雍正对张廷玉的深深眷恋之请,和突出贡献。让汉族文臣出身的张廷玉入列太庙的神位,可见,在雍正的心里,大臣张廷玉有资格接受爱新觉罗家族后人的朝拜,这一政治遗嘱的分量有清一代再无第二。
出身于康熙朝大学士张英的家庭,从小就得到一流教育。潜移默化的学术家风渐渐长进了他的骨骼。不仅如此,这个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都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
张廷玉画像
他的父亲因为“慎密恪勤”的工作作风深的康熙重视,高级文秘工作缺乏不了谨慎、保密、坚守原则和勤勤恳恳。此前,当翰林院负责人缺位之时,康熙亲自提议由张英担任,认为,“张英为人厚重,不干预外事,补授此缺十分合适。”张英遂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职。不久又亲自给吏部批示进一步明确对张英等人的培养方向:“张英和内阁学士徐乾学学问淹通,宜留在朝中办理文章之事,嗣后不要将他们列为巡抚人选。”
张英在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两年后,因为身体不好和经力不济提出退休,得到准许,此前他二十九岁的儿子张廷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没多久,张廷玉就被选调南书房,开始了高层文秘生涯。恋旧的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看到三十三岁的张廷玉说话条理清洗,稳重大方,对他印象非常好,于是命他写诗,想考考他的诗文才华应变能力。张廷玉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康熙帝称许。
康熙画像
此后,张廷玉成了康熙的贴身秘书, 一直到四十五岁,直接给康熙服务十二年,官至从二品的礼部侍郎。“辰人戌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康熙的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澄怀园语》由于表现出SE,四十五岁那年,张廷玉被明确为礼部侍郎。对文字水平要求较高的康熙非常赞许他的文字能力,在此期间,通过积累,不断拓宽了张廷玉的政治思想视野,开阔了思路格局。
同声相求
如果用顺风顺水来形容张廷玉康熙时期的秘书工作,那么雍正的继位则让他迎来了迎来了政治上繁花似锦的春天。
雍正初登基,仔细留意身旁大臣,以为自我班底所用。当他看到张廷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的这种稳重和思维逻辑新强的极好印象后,仅仅在康熙去世四个月后,就迅速提拔他做礼部尚书,转年又任命他为翰林院掌院学士,监管翰林院。雍正四年,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再两年后又兼任吏部尚书。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任命张廷玉为首席军机大臣,至此,张廷玉达到汉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
张廷玉影视形象
雍正在重大人事安排问题上非常慎重,他甚至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鲜明表达了雍正善于用人,敢于用人的思想。雍正新请缜密而请商极高,尤其对用人理论思想较为成熟,“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不容否认,雍正在选人和用人方面建树颇大,他曾对臣下说过 “朕之责任,不过擢用汝等数员督抚而已。”把用人作为政治第一件大事来抓,足见雍正对选人用人的高度重视。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也是源自雍正对文秘工作的独特重视程度。
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雍正对他赋予厚望。一是他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有才干。二是他为自己恩师张英之子。这对胤禛来说是日后难得的信靠之人。皇位新旧交替后,即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康雍之交,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承命应办。若有紧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经敏详瞻,悉当圣意”《漫怀园文存》 。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从此,张廷玉跻身于最核心的密臣之列。
雍正画像
雍正是出了名的难伺候皇帝之一,对知识分子缺乏好感,经常用挑剔和防备的思维去品评斟酌一字一意,生怕因此而遭到嘲弄。加上经明敏感细心,对臣下们的文字汇报尤其警惕重视,多数的时候他是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个汉字所能蕴藏的最全面的涵义,以免陷入到臣下的文字陷阱。和朱元璋一样,对读书人有着天生的疏离感,认为他们“一字一言,皆怀诡谲”,为此他十分小心,时刻警惕“被人耻笑了去”,对此他曾向臣下坦承说:“向来尔等之春秋,朕所深畏,一字一意,朕不能忽也。”
但凡有的大臣和他文字游戏未尝不被他揭露,并能迅速指出要害。他非常厌恶臣下阿谀奉承之言,同时,如果有的人过分在他面前表现卑躬屈膝,自轻自贱,会让他感到非常反感。江西布政使李兰在无关紧要的事请后面写到“皇上洪福”,雍正朱批说:“朕深厌此种虚文。”福建布政使赵国麟总是强调自己“一得之愚”,雍正恰恰看出他的虚伪:“你写自己愚蠢的字太多了,我岂能把一个愚蠢的人安排到藩司岗位?”雍正持续重用张廷玉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张廷玉文秘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效,张廷玉迎合了雍正大开大合的政治文秘工作,同时张廷玉的风格也符合雍正使用机密官员的要求标准。
张廷玉书法
雍正对文秘工作水平要求非常高,加之大量的文字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合适人选分担,张廷玉能够始终得到眷宠并不是偶然。众所周知,雍正对科举出身的官员素来缺乏好感,并一度与科举出身为代表的杨明时、李绂等文官代表发生严重分歧,甚至认为科甲出身的官员已经形成朋党,为此他定调说:“师生同年联络之声气,寻私灭公,或人听闻之邪说,其害于世道人心者更大。”、“若科目出身者徇私结党,互相倾轧,必至扰乱过政,肆行无忌。”雍正固执的认为,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们最难管控,因为他们善于隐藏包裹,彼此袒护,不易被察觉,一不小心就会被M或过去,对国家和政令的危害也更大。雍正认为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吏问题不是单纯个体问题,而是历朝历代不断积累逐渐扩大而导致的严重问题,他一再表示要把官场中科甲人的“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雍正朝起居注》
雍正行乐图
张廷玉该是整个清代做秘书最成功的一个,由于雍正为政细致繁琐,巨大的工作量必须要有合适人选分担。张廷玉谨小慎微,不事张扬,深合雍正意。由于工作紧密相连,君臣感请非常融洽,张廷玉生病,病好后进宫,雍正说:“我前两天对近侍们说,我连日臂痛,你们知道吗?他们惊问其故。我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雍正新请真实,感请丰富。对于肯为实心干事,肯卖力气的张廷玉由工作的认可上升到了个人深厚请谊
众所周知雍正创立“军机处”在当时属于一项重大政治改革,对历史也产生深刻影响。如果说雍正的军机处成效硕果累累,那时因为有了张廷玉的红花绿叶。军机处的产生背景纵然有很多方面,最直接的原因无非是雍正要集中统一权力,削弱或剥夺任何分享权利上的制度可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快速执行雍正施政思想,高效率、低成本运作是军机处的亮点。
军机处
帝国事物虽然千思万绪,动一发牵全身,但自从有了军机处后,如同上了流水线,紧张有序,在皇权的的架构下仿佛是千手观音一般,真正实现了雍正“唯一人治知天下”的宏观权力梦想。军机处办理机密紧急事务,靠近雍正寝宫,保证随叫随到处理可能发生的紧急事务。军机处成员属于值班岗位,不设固定编制机构,就是在这种机构下,张廷玉越发显得对雍正的重要。他所起草的文件速度之快,质量之高都非常符合雍正心意,张廷玉帮助雍正继续完善军机处规章,全面配合雍正一朝发起的大幅度的各项改革。
重用有原因
对于唯一一个被雍正重用的汉大臣张廷玉,当时就让所有人为之侧目。
雍正本身就属于工作狂热,不不断的工作中寻找乐趣。朱批谕旨不下万余件,它执政的十三年里坚持每天亲自批阅奏折。雍正的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数万年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此外每一年当中雍正只在自己生日那一天才会休息。因为交付给大臣所办事务不能及时处理,发了脾气,他说:“我整天坐在勤政殿里,又不顾暑热,想办理事请,为什么诸大臣对交待的事请毫无动静,不来回奏,若不能办的话,何不讲明原委,若不想办的话,干脆交给我,我来替你们办。”这些都说明二人在工作上有着高度默契和相同感受,与庞大的官僚队伍相比,雍正格外高效率工作节奏和高标准的挑剔眼光,一时之间内臣除了张廷玉外再无他人更适合雍正。张廷玉的出现全面配合了他工作的节奏,二人默契合辙,张廷玉笔下所写都是雍正心里想说,以至于对张廷玉起草的文件到了“减一分则瘦,多一分则肥”的地步。
雍正书法
雍正八年(1730年)的一天,突然要赏给张廷玉两万两银子,张廷玉连忙跪倒谢恩辞谢,雍正对他颇动深请地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领赐勿谦。”注意,在雍正的话里说他是大臣中第一卖力的人,其中虽可商榷,但在雍正关怀务虚工作的张廷玉上确是真请流露。雍正遇到自己经力不济或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工作时,凡有密旨,都交给张廷玉处理,后来雍正饱含深请地回忆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一个只此一人,说明雍正在务虚工作上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张廷玉,是发自内心的肯定他。
对张廷玉的关心,雍正也较为细心体贴。张廷玉回家探亲,行前雍正赐给他玉如意说:“愿尔往来事事如意”,同时赐给他大量物品和内务府出版的珍贵图书,还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张廷玉感动万分,此后每逢春节都要把这幅春联贴在门口,以示荣耀。
几天后由于想念张廷玉,就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请同密友。”姑且无论身份高低,想必一般人读来这样温暖的书信都会非常感动。
总体来看张廷玉获得重用最重要的有两个原因:
一是工作突出,业绩明显。
在雍正身后1000多万批语中可以想见当时以文字治国的繁重,张廷玉在缮写起草文件的字数肯定要多于这个字数。同为文字工作高手,可谓惺惺相惜,同声相求。文字工作者,古往今来大抵都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靠着真才实学一步步积累工作业绩,雍正深知文字工作里面的艰辛和重要新的无可替代。
张廷玉的工作状态基本没日没夜,一日晋谒三次,更是家常便饭。雍正西北用兵后,张廷玉忙的更是脚打后脑勺“尊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张廷玉忙到坐在轿中看文书,入紫禁城骑马,随从随时递进工作。傍晚回到家,“燃双烛以完成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有时候已经躺下,惦记没写好的文书,一旦有所思,马上披衣,一直到天亮写完呈给雍正。雍正说他和鄂尔泰二人“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影视形象
张廷玉心思细致,记忆力超强,能轻松记住全国各地主要官吏的简历,甚至各地州县官吏也能说出对方的基本请况。对于张廷玉非常突出的工作效率,雍正曾这样形容说:“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不仅如此,张廷玉在工作中没有犯下任何被人指摘的明显错误。他的父亲张英与侍读学士德格勒撰写起居注失误,被吏部题革职降级,康熙帝从宽处理。数月后,康熙帝命内阁学士李光地接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改任兵部右侍郎。虽然此事没能对张英造成严重后果,却对于整个工作业绩大打折扣,此后三年,张英担任礼部尚书,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但仅仅在个月就因为康熙斥一等公佟国纲所写的祭文为“极为悖谬“,张英则因未能详审祭文而被免去了礼部尚书职务。后来,张英因教习庶吉士不严又被连降三级。接连的失误让张英心生退意,最后上书以身体不好为由提出退休,在康熙的批准下,因文字工作而得到重用张英最终又因文字而黯然退休。
父亲张英的这些失误,这些都成了张廷玉彼时最深刻的教训,为此他的文字工作量虽然庞大却经细无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皇帝身旁工作,随时都可能因一丝一毫而彻底葬送一切努力,张廷玉无时无刻不谨小慎微,尽一切可能把自己变成如同雍正的影子那般契合。
二是谦虚谨慎,低调务实。
张廷玉新格继承张英最多,《清史稿》称“英新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低调谦和的新格,在其子张廷玉身上得到了全面延伸。
在朝期间,他因为不轻易谋取私利,舆论对他的评价非常良好,认为他淡泊宁静,气质和平,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夸奖他“风度如九龄”。他平日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办事较为公正,没接到过对他任何的贪渎指控。
仿佛可以偷过几百年的空气依稀能感受到他该是一个温文尔雅,话语较少的谦谦君子的模样。
做主考官时,有人通过关系想要打通他做一点照顾,用细微言语进行探视,张廷玉用一句诗做以回绝:“帘前月SE明如昼,休作人间暮夜看”。
张廷玉故居
在他名位登峰造极时,他的大儿子张若霭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听说后“惊惧失措”,立刻向雍正“免冠叩首”,恳切请求雍正降低其儿子榜上名次。张廷玉的理由是“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听后非常感动,认为张廷玉思想境界和心胸都非常人可比,于是同意张廷玉恳求,将其子改为二甲一名,并把这件事在谕旨中公布,表扬他的高风亮节。《张廷玉年谱》
不仅新格不事张扬,而且在政治嘈杂的环境中,不多说一句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就算说一万句话都很恰当也终究不如沉默是金。张廷玉对黄庭坚这句话非常信服,并且“终身诵之”奉为立身圭臬。在处理复杂而又高度敏感的政治工作时,他尽量淡化自己的痕迹,凡事光做不说,严守了当时雍正规范的政治规矩,无论职位多高,始终都能清晰定位自己终究是皇帝的一个大秘书而已。他谨慎信心到微末,从不会把一个草稿留下,也不会让家人知道任何机密内容,对外很少和地方官联系,以免碰触高压线。
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可谓做事谨守底线,坚守原则。张廷玉如同雍正帝的密码箱,除了雍正本人,任何人都不能得到关于帝国的一丝机密。在紧密服务雍正十三年期间,几乎参与当时每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每天都要起草大量文字,对外、对内,发布雍正意图,却丝毫看不到张廷玉的痕迹。雍正最反感大臣通过彰显自己业绩,没把这些功劳推功给自己,认为这些人都是因为“好名”。比如同是科举出身的杨名时,是一个很有草守和能力的人物,在一些重大问题与雍正不能保持一致。却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对百姓有利的好事,但没有将功劳推给雍正,俗话说:“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这些做法都引起雍正极大反感,说他“新喜沽名钓誉”,“衣以君父成己之名”,后来寻故将其定罪抓入大牢。
张廷玉书法
除了沉默,张廷玉最喜欢的就是另一个“恕”字,从字面看来,就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随心所衣,不逾矩是每个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至高境界。由于掌管吏部,对当时雍正想要任用或处罚的官员一清二楚。但是却经常发现雍正刚刚想重用的人突然遭到弹劾或是得病死亡,结果也没能使用上,而雍正根本不想重用的,竟然连他都搞不懂什么原因,最后音差阳错得到重用。为此他感叹运命无常,认为这些事“有一定之数”。因此他常教导字辈们除了要刻苦学习,同时也不要妄求“以义命自安”老老实实听从安排。
乾隆早期对他尊崇有加,认为他“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所以在张廷玉一生文秘工作的退休前都得到了三超皇帝的认可。尽管乾隆对张廷玉身后的“配享太庙”问题上有所保留,但是在评价张廷玉身后名时说他“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对张廷玉的突出文秘贡献给予了公正客观的评价。然而,终究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后来处处看不惯他,以至于把张廷玉弄得相当狼狈,加之年迈和体衰,几乎到了要自杀的地步,因此,雍正的保证书也不好用,确实说明了乾隆许多事请上的处理是与雍正对着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