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三国时期,除了我们熟知的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角SE之外,其实还存在第四个割据政权——辽东。
从东汉爆发黄巾之乱,整体开始衰落,辽东就在公孙度的领导下割据一方,因为辽东相对中原比较稳定,甚至还有大量百姓、名人都去辽东避难,这也给辽东增加了不少的人口和技术。
在三国后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成了左右天平的重要角SE,他一会投靠曹魏,一会又投靠孙权,可以说因为辽东天高皇帝远,加上中原未靖,辽东一直处在一个没人管的舒适区。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把他叔叔赶了下来,自己统治了辽东。
此时的公孙渊刚刚继位,于是延续了之前的政策——表面上向魏国臣服,但其实还是自己说了算。
魏明帝曹叡也知道辽东啥请况,于是也没提之前辽东不是你叔叔做主么,咋换人了?直接顺水推舟,就拜公孙渊当了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但是公孙渊野心不小,他继位后把辽东清理了一遍,等全部是自己说了算之后就打算找刚称皇帝的孙权去聊聊天,看看能不能要点啥好处。
孙权虽然成了皇帝,但是他的皇位没有法理!不像曹魏是大汉禅让,蜀汉是自己姓刘,都有很强的合法新。
孙权急需有其他小国的人承认自己,搞一个万邦来朝彰显自己的合法新,公孙渊表态自己要跟着孙权这个“大皇帝”混,这直接让孙权非常开心。
于是孙权就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二人作为使者去窜访辽东。
孙权的目的很简单:
第一是增加自己的对外关系,不要显得自己的皇帝只有蜀汉一家承认;
第二就是联络辽东,运用“远交近攻”战略,看看能不能联合辽东,等有事的时候一起南北夹击攻打曹魏。
在东吴嘉禾元年三月,也就是公元232年,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带着近百艘船只,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
公孙渊这边自己觉得联络了孙权这个皇帝了,曹叡这个皇帝自然就不能认了,干脆断了朝贡曹魏的心思。
曹魏这边一看公孙渊这架势,是要造反啊!
于是魏明帝直接安排汝南太守、殄夷将军田豫带着青州兵去讨伐。
田豫不仅仅是一个文人,他之前在幽州干了9年的护乌丸校尉,把幽州的游牧民族玩得死去活来,对于其强大的要么歼灭,要么压服;对于其豪强的,B迫其部落离散……他还多次亲自领兵出战,有斩杀乌丸王的战绩,可以说文武双全。
但是等到田豫刚刚整理好青州的队伍,打算出发的时候,魏明帝又变卦了,曹叡要求先停下来,不打了。
曹叡为啥突然转换想法了?
因为曹叡收到最新消息,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领着几十艘船窜访辽东了。
曹叡认为对方现在多了一支水师,敌人人多,还要渡海,这仗不好打。而且此时曹魏的战略重心还是防备诸葛亮的北伐。
田豫接到停战的命令,只能先遵守命令。
但是田豫可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认为我可以听命令不去打别人,但是别人要是撞到我的防区里来,我肯定还是要打的嘛。
于是田豫就让手底下的将领沿着青州海岸线上巡查,只要是方便船只停靠的地方都必须有兵力驻守。
田豫这一招出来后,将领们纷纷嘲笑他:古有守株待兔,今有空地待贼!没听说过还有这么打仗的!
但是田豫的理由也很充分。
经过田豫的估算,他认为孙权派出去的这支船队抵达辽东,和公孙渊谈完合作后,再准备南下,这期间各种谈判扯皮,再加上船只的维修、补给……肯定要耗时几个月之久。
预计他们南下回东吴的时间肯定要到八九月份,但是这个时候正是海上风浪大的时候。
按照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东吴的船队也没有强大到可以直接不经过海岸线直接南下的程度,他们只能沿着海岸线慢慢南下,而青州海岸线除了成山头附近的几个小岛,基本上都没啥能停船躲浪的地方。
田豫就自己率兵驻守成山,没事的时候还登临一下据说是汉武到访过的成山观。
果然,等到秋天九月份,周贺等人窜访结束,准备返回东吴。
船只在经过渤海向黄海走的时候,果然遇上了大风浪,船队的船要么沉没,要么赶紧找地方避风。
但是东吴的周贺没想到,这一路上能避风的地方全都有曹魏的人守着,周贺选择自己去最方便避风的成山,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等他好久的田豫,直接被田豫斩杀。
田豫麾下的将领一看真的等到东吴的人来了,这才服了田豫。
东吴的周贺窜访辽东,死在了半路,但是这并没有拦住孙权和公孙渊臭气相投的决心。
当年冬天,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去拜见孙权,向孙权称臣,还给孙权献上了来自辽东的貂皮马匹等礼物。
史书记载孙权大悦,还大赦天下。
孙权直接把公孙渊来投自己比作成汤遇到伊尹,周文王遇到姜子牙
今因天命,遠遣二使,款誠顯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雖湯遇伊尹,周獲呂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豈復是過?
孙权还打算封公孙渊为燕王,给他赐九锡之礼。
为了完成这个宏大的目标,孙权直接派遣九卿之首的太常张弥、和九卿平级的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一支万余人的船队,带着南方的各种金宝珍货,九锡备物,浩浩荡荡北上,去代表孙权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这一次的船队可能是中国两汉三国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海上行动。
孙权的这种做法在东吴迎来了一片赞成?NO!NO!NO!是迎来了一片的反对!
满朝大臣以顾雍、张昭为首,几乎全部是反对声音。
理由也大致一样:公孙渊这小子不可信,刚刚见面你就搞这么大的成本,万一被骗了呢?
你要表达重视直接派兵护送宿舒、孙综这俩使者回去就行,把两个九卿级别的大臣派过去,还带了这么多的金银珠宝,风险太大,但是孙权就是不听。
举朝大臣自顾雍以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护送舒、综而已。”
果然,等这么大规模的队伍都到辽东之后,公孙渊起了别的心思了。
公孙渊本来就是意思意思,找个外援,骗点吃喝完事,没想到孙权直接把规格提得这么高,又是要给自己封燕王,赐九锡,又是派遣朝中重臣携带金银财宝。
公孙渊一合计,要是这事闹大了,曹魏肯定要来打我,曹魏来打我,孙权远在天边也帮不上我啊。
公孙渊再看一下孙权这一万余人的大船队的财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东吴领头的人以招待宴会为名骗上岸,全给收拾了,然后把船队和财货全部笑纳。
这还不算完,公孙渊把东吴领头的九卿之首的太常张弥、和九卿平级的执金吾许晏全给砍了,把首级送到曹叡跟前表忠心,表示我永远忠于大魏。
曹叡也是顺水推舟,直接给公孙渊官拜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
孙权听到这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消息后,直接气得半死。
既心疼自家的一万余人的船队和财宝,又感觉在群臣面前狠狠地丢了脸,于是嚷嚷着要亲自带兵亲征辽东,最后被群臣给劝下来了,至此孙权再也不提派人窜访辽东的事儿了。
公孙渊也没好哪儿去。
等到诸葛亮死后,曹魏没了西边的威胁,曹叡终于腾出手了,就开始收拾公孙渊。
曹叡先派毌丘俭去打公孙渊,公孙渊又联系匈奴鲜卑,又向孙权称臣,把毌丘俭这一波挡过去了。
但是等到曹叡第二波派遣司马懿过来的时候,公孙渊根本挡不住,最后全家都被司马懿所杀,辽东也终于被纳入曹魏的版图之中了。
面对孙权派人对辽东的几次窜访,曹魏魏明帝根据自己的实际请况采用不同的对策,先是田豫通过守株待兔的方法,击杀东吴窜访的将军周贺;
第二次是等对方内讧,公孙渊果然见钱眼开,直接杀了窜访的东吴太常和执金吾,把首级献给曹魏;
最后是等自己西方的威胁排除后,抽调经兵强将,一举攻灭辽东公孙氏,统一北方。
其实曹魏的这些做法,对于我们今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