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老兵”征集活动启动后
收到了如潮的来稿
这些老兵
或诞生于解放前
经历过战火硝烟
或与共和国同龄
见证着祖国强大
或在和平年代披上戎装
保家卫国,护万家团圆
细读来稿
小编经常感动到眼泛泪光
也常常特别受益受教
让我们一起随着这些照片和讲述
分享“老兵”的岁月
分享“我家”的故事
战场上的“全家福”
这张照片上的我还不满一岁
当时父母都在抗美援朝战场
我们在战地坑道前一同拍下这张照片
出征前,上级特批父母提前结婚
新婚的他们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父亲英勇作战
母亲救治伤员
他俩在不同的战线上携手作战
母亲在前线卫生所工作一段时间后
回到后方留守点生下我
在我不到两个月大时带我上战场见到了父亲
父亲给我起名“远征”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都上过战场。
——赵远征
党旗前的爷爷
我的爷爷于1946年参军入伍
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
后来爷爷转业回到地方
放弃安逸的生活
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到家乡搞建设
村里最早的旱田改水田就是爷爷带着大伙干的
爷爷说:“为国为民出力才好
光为自己出力有什么用?”
在爷爷的影响下
我的父亲也参军入伍
在我父亲的鼓励下
我的三个表哥先后参军
去年我的表弟也入伍成为一名空军战士
高考结束后,我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我们开玩笑说
家里海军、陆军、空军、武警都有了
啥时再来个火箭军?
看!我爷爷在党旗前拍的照片帅不帅?
——王潇
母亲的戈壁岁月
我的母亲王济梅
年轻时在西北某基地当兵
当时进出基地仅有一条简陋的铁路
火车开进茫茫戈壁
偶尔看见路边有几座孤零零的小屋
四周荒凉得像月球
母亲和战友们在戈壁中一待就是8年
日复一日在铁路沿线除沙护轨
保障着来往人员和物资的安全
她在日记本扉页上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来自于偶然,
像一株红柳,
破地出土,迎风抗沙;
我们生长于必然,
像一棵青松,笑迎风雪,
走进岁岁年年。”
几十年过去了
基地、铁路、戈壁
深深地印刻在母亲和我们全家人的心中
那里不仅有她的青春
也有军人的忠诚。
——杨默遥
炮火中的战士
爷爷曾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那是1951年的冬天
在徐州炮兵团当战士的爷爷
随部队连夜乘坐闷罐车奔赴前线
为了防止敌袭,大部队只能在晚上行动
不开车灯
抵达作战地域后
才发现那已经被美军轰炸得面目全非
但前方部队还是在这光秃秃的山上挖出了坑道
战友们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坑道里解决
生活非常艰苦
水都是靠战友们从后方一点点背过来
敌机很多
爷爷他们不能生火做饭
只能吃点炒面充饥
——曲朋修
爷爷的纪念章
爷爷刚过完89岁的生日
离他参军入伍已经过去了72个年头
那时他才是一个17岁的孩子
在寿宴上
他老人家又回忆起抗美援朝时的种种
告诫着我们全家人现在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只是跟着连长去探取请报
回来后整个连队都已经被敌军的炮火覆盖
无一人生还。”
爷爷说完这段已是声泪俱下
战争是残酷的
他们那一代人真的很不容易
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我也很庆幸自己能有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
抱着对爷爷的崇敬
我18岁高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军
接受部队的洗礼
短短五年让我理解到
什么叫做有责任、有担当、有灵魂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和过去
——高杰
姥爷真棒
我的姥爷是一个文艺老兵
他是一个作曲家
姥爷创作的最有名的歌曲
是武警部队的《忠诚卫士之歌》
那天我们全家人一起观看国庆阅兵式
当武警部队方队走过天安门时
姥爷对我说:“你听,
这个背景音乐就是姥爷写的。”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
原来姥爷这么棒
但姥爷说
他最骄傲的事不是写了那首歌
而是年轻时代表武警黑龙江总队
第一次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虽然我还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但我知道一定很厉害
因为姥爷说起这件事的时候
眼睛闪闪发亮
——卫灵儿(8岁)
新华社客户端#我家有老兵#征集活动
持续进行中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投稿
晒出你家的老兵
讲述他们的红SE故事
出品人:李学勇、李俊、邹声文
监制:李砺寒、齐慧杰
策划:王逸涛、张汨汨、黄庆华
文案:谭慧婷、冯筱晴、王慧
素材整理:刘小红、张骄瀛、刘征鲁、王冠彪、梁旭等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