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始五年(244年),李胜和邓飏为了让曹爽树立威信,建议曹爽伐蜀,曹爽听从。
司马懿劝阻他们,没能止住。
三月,曹爽跑到长安坐镇,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
夏侯玄征召李胜担任长史。
曹爽发兵十余万人,由夏侯玄统帅,从骆口(今陕西西安市周至县西南)进入汉中。
汉中守军不足三万人,将领们都很恐慌,打算坚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县的救援。
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说:“汉中距离涪县将近一千里,敌人如果攻占了阳平关,便是我军的大祸。应该先派刘护军、杜参军据守兴势山,我作后援。如果敌军分兵进攻黄金,我自率千人下山迎击,与敌周旋。用不了多久,涪县援军就会赶到,这才是上计。”
将领们都将信将疑,只有护军刘敏与王平的意见一致。
刘敏率所部占据兴势(今陕西汉中市洋县北),漫山遍野擦上战旗,连绵一百余里,以为疑兵。
王平率军在后,防备魏军分兵从兴势东面的黄金谷来攻。
闰三月,蜀后主刘禅派大将军费祎统领各军,赴汉中救援。
费祎刚要出发时,光禄大夫来敏来到费祎的住所送别,请求与他下一局围棋。
此时,各地战书雪花一般飞来,士兵战马都已披挂铠甲,出动命令已经下达,费祎却不急不忙,坐下来与来敏对奕,面无厌倦。
来敏说:“我是故意考验你的。你确实令人满意,一定可以退敌。”
曹爽大军到达兴势后,受到蜀军抵抗,不能前进。
关中以及氐、羌部落军粮转运困难,牛马骡驴大量死亡,不但军队物资和粮食供应不上,当地百姓也民不聊生,路边随处可见哀号哭泣的人。
蜀国姜维率领涪县大军,费祎的增援部队相继到达。
曹爽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应对之策。
参军杨伟和夏侯玄认为形势不利,都劝曹爽撤军,不然将招致大败。
邓飏却一意孤行,力主继续进军。
三人在曹爽面前各抒己见,争执不休。
杨伟怒了,大声说道:“邓飏、李胜将会败坏国家大事,应当将他们斩首。”
曹爽听了此话,大为不悦,不愿退兵。
司马懿给夏侯玄修书一封,说:“《春秋》大义,对大臣、重臣要求严而施恩重。从前武皇帝第二次进入汉中,几乎大败,你是知道的。兴势地形十分险要,蜀军已率先占据,如果进攻,敌人不应战,撤退又会遭到敌军拦截,必然全军覆灭,你将承担什么责任?”
夏侯玄见了来信,心中恐惧,把这些话向曹爽说了。
曹爽无奈,五月,率领大军退还。
费祎进军,占据沈岭、衙岭、分水岭三岭(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之骆谷中),阻截曹爽。
曹爽一路争险夺关,苦战不休,几乎是只身逃出。
魏军伤亡惨重,失散者不计其数。
魏军用于转运军粮、物资的牛马也几乎耗尽。
关中地区为这次行动白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羌、胡等地对曹爽怨声载道。
曹爽不但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声望,反而因此役导致威望和影响力大幅下降,为日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埋下伏笔。
兴势之战是古代以攻势防御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刘伯温所著《百战奇略》中,将此役归类为“退战”,指出两军作战,如果敌军占据险地,战局陷入困境,就应早早退兵,以保全军。
费祎因此战被封成乡侯,九月,回到成都。
王平能够料敌在先,指挥若定,取得大胜,声名更显。
当时的蜀国,马忠在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在汉中,防备曹魏。
三人各守一方,保障了蜀汉的平安,平安三侯的威名,始于此时。
王平在军队中长大,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但他口授他人代写的书信,却很有理论内容。
他让别人读《史记》、《汉书》等纪传给他听,能了解书中大意,往往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不失其中大意要旨。
他遵纪守法,言谈稳重,从早到晚,端坐终日,然而却新请狭隘多疑,常常自己看轻自己,使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
蜀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