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在北京琉璃厂闲逛淘宝,经过一个卖字画的小摊时突然一惊,翻开地上的文帖一看,气的他浑身哆嗦。
在天津居住的罗振玉,因为喜好收藏,经常到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溜达淘宝。
罗振玉字式如,中国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好收藏。与郭沫若、王国维、董作宾一起被称为 “甲骨四堂”。
这天,在溜达到一处卖字画的摊位前,罗振玉一眼被摊上的一张文帖吸引,当他拿起来仔细一瞧,不禁气到双手颤抖,这不是明朝揭贴吗。
这些东西应该在故宫历史博物馆的,怎么会在沿街小摊贩手中。
罗振玉今天势必要探出个究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摊主神神秘秘的告诉罗振玉这些都是同懋增纸店从“上头”买回来的。
罗振玉听罢,急急忙忙跑去同懋增纸店找到掌柜的程运增,询问之下才得知,原来北洋当政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库里没饷,兜里没钱,就把主意打到了大内档案上。
早在明朝永乐时期,骁勇善战的明成祖朱棣,作为一国之君,我的江山我来守护,一次又一次强势的军事打击打得蒙古皮开肉绽,北方一度稳定如堡垒。
老大去打仗,家里不能没人管,就这样内阁这个部门应运而生,作为皇帝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宜。
秘书日夜繁忙处理全国大小事物,随之堆积的档案数量也惊人的巨多,为了使档案能像模像样的存放,更为方便随时查阅,“内阁大库”在紫禁城的东南一隅拔地而起,建成后一直沿用到清朝。
1908年,慈禧临死前把皇帝权杖交到光绪的侄子,3岁孩童溥仪手中。
溥仪的父亲载沣自然成了摄政王,一辈子终于混到了人前,载沣卯足了劲儿想办个风风光光的就任大典,于是派人去内阁大库查阅摄政王典礼的资料。
而这时的内阁大库经历过两朝近400年的风雨,早已破败不堪,正在进行修缮工程。大量的书籍、档案和修缮工具混杂在一起,现场乱作一团。
载沣派下去的人看到库房的请形后,就懒得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找出需要的那一份,直接上奏,大库中有用的资料找不到,无用的资料堆成山,不如焚烧掉。
痛心的是这道奏折得到了批复,还是准奏。就这样,内阁大库敞开了森严神秘的大门,当年那些朝廷机密档案都可以被负责焚毁档案的官员们顺手拿走。
这天学部参事罗振玉到大库中查询书籍,看到乱糟糟堆成堆的档案就随手拿起一本,翻阅起来,这一看让罗振玉惊掉了大牙。
原来这是本奏折,是军机大臣阿文成当年出征时奏请乾隆皇帝的奏折。罗振玉连忙又拿起一本,是奏请朝廷漕运的奏折。
出于职业的敏锐新,他立刻意识到大内档案的重大意义,若是被这样销毁无疑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
罗振玉立刻跟自己的领导,时任内阁大学士兼学部大臣的张之洞汇报了此事,张之洞深知事请的危机,立刻进宫斡旋此事。
经过两人的不懈努力,档案终于免遭焚毁,但由罗振玉自己负责保存。
罗振玉自掏腰包请人规整了档案,分门别类的装在了8000个麻袋内,大约有15万斤重,又将整理有序的所有档案存放在内阁大库中。
就这样大内档案被拯救了下来。
这些被罗振玉辛苦存放在大库中的资料后来被北洋当政作为藏品放进了历史博物馆。
现在他们却因为手头紧就直接将大内档案当做废纸,以4060银元卖给了商贩,让罗振玉更急恼的是,据程运增说还流动在京中的档案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已被运往唐山、定兴的纸厂去,准备制浆造纸了。
罗振玉又气又急,顾不得太多,立刻让人追回被运走的档案,并喊出以原有价钱的三倍买过来。
就这样,罗振玉又一次保全了将要被毁掉的档案,但当到他手中时,原本有8000麻袋的档案只剩下了7000麻袋,而罗振玉也为此过上了举债的生活。
后来又经过各种原因,几度转手、转运,现存的档案只剩下1000多万件。
但它依然发挥着自己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而罗振玉为中国档案史上的四大发现中的每一个发现与保存都倾注了自己无限的心血。这其中包括:明清大内密档、敦煌遗书、殷墟甲骨、居延汉简。
如果没有罗振玉不惜一切的保护档案,如今我们也无法拥有这一重要的历史文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