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炀帝时期下诏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与标准,科举制度初步成形,到清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场进士科为止,科举制度历一千三百余年,多少人文士子成为了时代文化的书写与传播者。
小城桂平也是科举制度的经历者,这千余年历史中,桂平在科举中出了多少秀才,举人,进士等各级人才,现在也没办法查清了。一是时代经历长久,二是时代各种风雨变幻,最终很多文献都没有保留下来。
对于各朝代的科举人才记载,在桂平地方志中,对于明清以前的,也只是寥寥记下了几人,明代的也有缺失,记载不是很全;清代的记载相对完整一些,基本完整。所以,对于科举中的人才,桂平只有明清两代的百十来个名字可以查询。
虽然桂平的科举人才记载数量不多,但他们留下的故事,却是不少,本篇就说说《桂平末代举人的故事》。
都知道,科举制度结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年由朝廷颁布诏令取消各级科举考试,同时结束科举教育,实行新式学校教育。所以,最后一场科举乡试,会试,殿试就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的,参加了这一年科举考试的所有人,都可以说是各级考试的最后一批人了,是科举制度的末代考生。
不过,按桂平的地方志记载,在最后一年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乡试,会试中,有多少桂平籍的考生参加了,这不知道,但只知道结果,在这一年的乡试榜,会试榜上都没有桂平籍的学子的名字。
所以,对于桂平籍的科举士子来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恩科的乡试,会试就是桂平科举的最后荣光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恩科乡试,在桂林贡院举行中,全科正榜取五十一人,副榜九人(副贡生,还不算正式举人),其中有两位桂平籍士子中举,分别是:
第二十二名,三十四岁的浔州府廪生,蒙启谟,桂平上都里耀团村人;
第二十六名,三十二岁的桂平县副贡生,谢宗清,桂平宣一里王举村人。
作为科举制度中桂平最后中举的两位举人,在历史中并不起眼,也没有多少历史记载,因为末代,也就更容易被人忽略。
可是,作为末代,最后的桂平举人,本身就是人文故事了。
谢宗清,桂平宣一里王举村人,对照现代行政区划,那就是今天垌心乡的王举村。说来也巧合,王举村的“举”字,就和科举制度中的举人有关系。
据说以前王举村叫旺几村,在明崇祯年时,一户王氏从广东英德迁来定居,到明末清初,这户王氏的祖孙三代,在科举考试中连连中举,这种荣耀可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三代王举人的村子,由此让人熟知,辨识度很高。于是,康熙年间就改村名为王举村。
好巧不巧,两三百年后,桂平最后的科举举人也出于此,这也是地方之故事了。
谢宗清很早就参加科举考试了,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中了辛丑科乡试副榜,成为了副贡生。两年后,再参加癸卯科考试,中举后,按照制度,有了在官府中任职的资格了,甚至可以直接出任地方知县,知州等职了,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很多制度都不能顺利实施了。1905年,虽然科举制度取消,但这些末代举人还是地方官府的人才选择对象,还是能享受一些过渡制度的福利。
到1906年,清政府的户部(也就是清政府中央的财政机关)实行改革,改叫度支部,说白了,就类似于后来的财政部,财务科之类。底下又分细分为十几个司,分管不同的项目。
同样的,大到清政府中央,小到州府县,都改设有这个部门。因为时代改革,新部门必定要招收大量的人才加入任职,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人,以前的那些科举举人,进士之类,自然就成为人选之一了。
谢宗清就是这样,进入了广西省度支部,成为盐政处的一名官员,为二等盐政官,主要做的事请,就是调查粤滇盐务。
到民国建立,这些前朝官府官员,只要识时务,很多也会依然得到留用,在民国二年(1913年),谢宗新成为了省议会议员。
他在后来的人生经历,就比较难找了。
蒙启谟,桂平上都里耀团村人,按现在的行政区划,也就是大湾镇耀团村。
耀团村蒙氏,清一代也算是文风极好的村庄,科举人才辈出,从康雍乾三代,到光绪,宣统,耀团村蒙氏家族中一数都有十位八位。蒙启谟虽为桂平科举的最后举人,但宣统后,依然有蒙氏外出求学,桂平最早的民国大学士,耀团蒙赏勋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故事改天再说了。
蒙启谟生于同治庚午年(1870年),经过几级科举考试,成为了浔州府廪膳生,也就是得到浔州府给膳食的生员,每月可以由官府发廪米,相当于读书有工资,有米粮。
直到光绪癸卯科,蒙启谟才得中乡试正榜,成为了举人。不过,因为他之前也有“优贡生”的名头,所以,正榜中式后,他得到了廷试机会,名次如何,这不知道,但按规则,应是一二等的成绩,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分配,成为了直隶补用知县。
后来,蒙启谟又回来广西高等审判厅任职推事,具体的历史就不太好查到了,但是,蒙启谟的人生中,倒是参与了一件影响到今天的事请,那就是加入了读音统一会。
什么是读音统一会呢?简单说就是统一语言的官方组织。
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各地的语言,俗称方言都不一样,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听不懂对方说什么话,这都是很常见的事。为达到“书同文,语同音”,方便社会交流,于是当时就提出了“读音统一”的想法,就有了这个读音统一会。
组织里有80个人,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其中广西有三人,蒙启谟就是其中之一。
这份名单中,每个人名字后面,基本都有一个“()”,其实括号里的字,代表的是这些人的名或号,古人起名字是复杂的,一般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所以,名单中蒙启谟后面的“(警民)”,应该就是蒙启谟的字或号了。
查阅耀团蒙氏家谱资料:蒙启谟,名继典,号景文。这好像和“(警民)”搭不上关系,但作为讲白话的人,讲粤语的人,细读之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广西桂东南区域,很多是讲白话的,桂平也一样。在白话和粤语中的“景文”和“警民”发音读音是一样的,可能是开大会时,语言语音沟通上的问题,最后“景文”也就成为了“警民”了。
这样的事请,出现在读音统一会中,那就是十分有意思的事请了,本来就作为为读音统一而来,偏偏参与人就因读音出现了误会,这也显得“书同文,语同音”的大会宗旨了。
最后1913年的这个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京音”为“国语”,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注音工作。虽然,1913年的设定的“国语”和今天的普通话,国语有一定的区别,但也为今天流行的普通话,国语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说,是国语运动,推普运动的开端。
作为桂平最后的中科举的举人,能参加这样的影响历史的组织,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