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就是修炮台和建设海军,防御沿海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海军咱不多说了,清朝曾经建立了几支水师,尤以北洋水师为重,但这支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并没有守住国门,它在甲午战争中败于刚崛起的日本舰队。
再说炮台,清军修筑的炮台非常多,比如厦门著名的胡里山炮台就是晚清时修的,清朝还专门花16万两白银订购了两门口径达280mm的克虏伯巨炮。它们被放置在地堡式的大型炮台之中。
当年的胡里山炮台就是个沿岸要塞,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其中有个1.3万平米的巨型城堡,护墙、兵营、弹要库、官厅、瞭望台等一应俱全。
满清时期厦门的炮台主要起了两次作用,一次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作为胡里山炮台前身的“石壁炮台”在1841年4月抵挡过英军的侵略,但仅20分钟就丢了。
第二次是1900年日军制造“厦门事件”企图夺取厦门时,胡里山炮台进行了一次威慑活动,当大炮被转向鼓浪屿的日军时,鬼子赶紧撤军了。
实际上1937年厦门的炮台还与日军打了一仗,虽然这会儿大清早已亡了,但炮台的作用依然存在,厦门、漳州两地炮台与日本3艘驱逐舰展开炮战,命中日本驱逐舰箬竹,造成对方死伤21人,中方损失10人。
除了厦门炮台,当年著名的炮台还有天津塘沽的大沽口炮台和旅顺、东莞虎门的炮台。
大沽口炮台并不是清朝开始修建的,早在明朝时期,为了设立海防屏藩,明军就已经在大沽口建造了初级的炮台。到了清朝以后,由于海防的重要新愈发凸显,大沽口炮台逐渐被修筑成战略级的炮台要塞。
大沽口炮台对清朝意义重大,如果天津守不住,那么海上之敌必然威慑北京,所以满清王朝对此极为重视,不断扩建和增设炮位,规模非常宏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在1858年进攻大沽口,仅用了6艘炮艇,千人左右的陆战队,便打得直隶总督谭廷襄弃阵逃亡,大清为此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僧格林沁在同年接管了大沽口炮台,这位僧王倒是非常的励经图治,他拼命的修筑炮位,增加岸防,新修炮台,增加各种国产加西洋炮几百门,更在海中设下铁链机关,在海边竖立坚墙木桩,可谓呕心沥血。
很快,1859年6月25日英法美三国再次来勒索中国,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开始。
此战大沽口炮台顶住了英法联军成群军舰的攻击,还击沉了其中的4艘,使其怏怏退去。
可是,英法联军在1860年又来了,这次带了30多艘军舰和5000人马,僧格林沁不敌,只能放弃炮台。
到了1900年庚子国变,英军再次进攻天津炮台,这次使用了新型的“列低炮”(苦味酸炸要装填炮弹),各处炮台顿时陷入了剧烈的爆炸和燃烧之中,叒失守了。
之后列强干脆拆毁了碍事的天津炮台,大清也彻底趴在了《辛丑条约》之下。
其它的炮台结局也都不好,比如旅顺炮台,旅顺是北洋系的老窝,是苦心经营多年的要塞最后依然亡于日军的进攻之中。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能不能抵御外侮,需要整体的强大才行,否则仅靠东方岸边的几门大炮,是挡不住帝国主义侵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