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这个谥号很了不起,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绝对是王朝的栋梁之才。其实文正原本叫“文贞”。在宋朝之前,一直都是这么叫。
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名叫赵祯,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所以才将“文贞”改成了文正。不过没关系,意思大体上差不多,而且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那么历史上,有多少人,得到过文正这个谥号呢?我们可以根据朝代来枚举一下。
一、宋朝以前,有4人得到“文贞”这个谥号。
这4位绝对是文臣中的佼佼者了,他们分别是: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
魏征大家太熟悉了,那个整天给唐太宗李世民找不痛快的大臣,一言不合就要跟皇帝开撕,恨不得鲁起袖子和唐太宗互殴的人。
魏征原本是跟着太子李建成混的,而且向李建成建议,早点除掉李世民,免除后患。结果李建成被李世民给除掉了。这个时候魏征只好跑来给李世民打工。
李世民对魏征很不错,而魏征脾气很臭,一言不合就要怼皇帝,常常让李世民很没面子。不过正是魏征的日常提醒,才造就了千古一帝唐太宗。这对君臣也成为了千古君臣的典范。
所以说,魏征得到这个谥号,可谓是实至名归。那么其他三位呢?
陆象先本来是太平公主举荐为宰相的,但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依附于太平公主。因此当先天政变以后,唐玄宗李隆基杀掉了太平公主,夺取了最高权力后,陆象先可就得到重用了。
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是,在太平公主被杀后,陆象先又反过来,开始极力保护太平公主昔日的部下们。所以说陆象先总是反其道而为之,稳住了朝堂政局,得到这一谥号也是应该,但是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宋璟就太出名了,和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齐名,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他在位期间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值得点赞。
张说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一生3次为相,执掌文坛长达30年之久,是当时的天下文宗。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位老兄的人品不是很好,除了脾气差外,还贪财受贿。所以他得到“文贞”这个谥号,还是唐玄宗给争取来的。
唐朝的4位“文贞”中,实至名归的有3位:魏征、陆象先、宋璟。
二、两宋时期,有2位文贞,8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4位。
两宋时代,就是文贞变成文正的时候了。这一时期,得到文贞这个谥号的有2位,分别是:李昉、王旦。
到了宋仁宗年间,文贞就变成了文正。因此从这儿开始,文正就流行起来了。北宋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一共有6位,分别是: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
南宋时期,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一共有2位,分别是:陈康伯、蔡沈。
我们比较熟悉的范仲淹、司马光、蔡卞等人,得到这个谥号,算得上是实至名归了。范仲淹一生都在为家国草劳,是一位千古名臣。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又曾经担任宰相。虽然一生褒贬不一,因循守旧,总体来说是一位十分正直的大臣,得到这一谥号也可以理解。
蔡卞虽然有个无耻的哥哥蔡京,可这也不影响他成为一代名臣。兄弟俩完全不同,蔡卞为官清廉,而且勤政爱民,堪称文官楷模。
郑居中这个人本事不大,但自称是贵妃的兄弟,因此深得重用。他能得到这个谥号,完全是来打酱油的。
陈康伯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是文官出身,但力主抗金,曾经在采石一战中,推荐贤良将领击败金军,赢得了一片赞许。因此他去世后,虽然谥号为“文恭”,可到了宋宁宗时期,又改成了文正。
剩下这几位,做官都中规中矩,没有太杰出的贡献,但也算得上是一代贤臣。只能说莫着了文正的门槛吧。
由此可见,两宋的8位文正中,实至名归者只有4位,分别是: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陈康伯。
三、元朝有6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2位。
元朝这数量还是相当多的了,毕竟元朝才98年的寿命。这6位分别是: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等6人。
耶律楚材大家太熟悉了,成吉思汗和窝阔台身边的头号谋士。元朝能够在短期内接受中原文明,耶律楚材的功劳不小。到了元文宗时期,为其上谥号“文正”。
刘秉忠堪称忽必烈身边的第一谋臣,是大元朝的开国元勋。从“大哉乾元”中提取出大元的,就是刘秉忠。所以他得到这个谥号,也是实至名归。
吴澄、许衡、廉希宪,不仅是元朝高官,而且还对汉文化十分推崇。可以说程朱理学在元朝的接力者,就是他们俩。不过得到文正这个谥号,有点勉强。
贾居贞虽然为官清廉,但政绩不算突出,教书可以,做官一般般,和文正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元朝的6位文正中,只有耶律楚材、刘秉忠2人算得上实至名归。
四、明朝有5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2位。
这5位文正,分别是: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
方孝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建文帝朱允炆身边一等一的大忠臣。同时他还是天下文宗,正儿八经的文人领袖。
不过很可惜的是,在朱棣造反成功以后,方孝孺坚贞不屈,最终被朱棣灭了满门。这样的文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南明弘光帝时期,才将其追谥为文正。
李东阳大家也很熟悉,弘治、正德年间的名臣,不仅治国有方,而且运筹帷幄,多次平定地方叛乱。给他文正这个谥号,实至名归。
谢迁和李东阳齐名,也是弘治、正德年间的名臣,堪称一代名相。但是和李东阳比起来,在武功方面差了一点。
倪元璐、刘理顺是在明朝灭亡时殉国了,可谓大义凛然。但是和文正的标准比起来,还是差了点意思。
由此可见,明朝的5位文正中,真正实至名归的,只有李东阳和谢迁。其他3位都是以气节著称,生前的工作,未必就做得有多好。
五、清朝有8位文正,符合标准的有3位。
清朝的文正,或许大家最熟悉了。这8位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8人。
刘统勋是名臣刘罗锅的父亲,乾隆朝刚正不阿的名臣。而且他在吏治、军事、河道、修史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政绩。因此得到文正这个谥号,一点MAO病都没有。
曹振镛不仅是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而且曾经平定喀什噶尔的叛乱,所以说文治武功都有建树,问题也不大。
曾国藩就太出名了,不仅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而且训练湘军,平定了太平军,挽救了大清王朝,绝对算得上文正。
剩下5位,其实请况就比较尴尬了,他们都是皇帝的老师。因此得到“文正”这个谥号,有点儿牵强了。
由此可见,清朝实至名归者有3人,分别是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