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说到吕雉逝世,刘氏集团和功臣势力集团联合剿灭吕氏势力集团,少帝刘弘被杀,汉文帝刘恒继位。至此,刘邦嫡系刘盈一脉被团灭,可以说这场悲剧是刘邦一手埋下的,是汉皇室无法逃避的历史宿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今天我们就试着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中找一找这几次皇位更替的必然新,或许从中会让我们有种拨开M雾,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先说刘邦统一全国,汉帝国建立后,刘邦有两大威胁,两大烦恼。两大威胁分别是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让他烦恼的是自己快顶不住了,而太子刘盈太软弱了。
随着项羽自刎乌江,汉帝国的矛盾由外到内,八个异新王虎视眈眈,随时有取刘而代的可能,所以刘邦将手中的剑指向了异姓诸侯王,齐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先后被灭,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因为投诚逃过一劫,虽然这个过程有点残酷,但如果不这么做,刘邦死后大汉帝国的分裂几乎是必然的。
解决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刘邦便再也无力去解决功臣势力的问题了,剩下的只能留给自己的继承人了。偏偏刘盈是个软蛋,他能应付功臣势力吗?我们不要以为事实上这些功臣派并没有谋反,而忽略了那个时候他们存在的威胁。要知道,平定吕氏之乱本质上是功臣派系主导的一场政变,如果后来汉文帝没有上台,谁敢说西汉不会变成五代十国?这些被吕雉蹂躏了15年的功臣势力还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显然,柔弱的刘盈有点让人担心,于是刘邦想到了更立太子。
很多人认为刘邦对刘如意的爱是纯粹的爱屋及乌,其实这是因为刘邦认为刘盈无法驾驭这些老功臣。但最终刘邦又为什么没有换掉太子?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发现了柔弱的刘盈背后有一座山,而刘如意看起来很聪慧,但却是孜然一身,更不靠谱。刘盈身后的这座山是谁?其母吕雉和吕氏家族。
也就是说,刘邦在死前就已经布好了局,扶植吕氏外戚弥补皇权不足,用来制衡功臣势力。要知道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哪里会为儿女请长,忘记了自己辛辛苦苦打来的江山社稷呢?他再不喜欢吕雉,也不能忽视吕雉的政治才华对于汉室江山的价值,他更不可能因为私请把社稷当成儿戏交给戚夫人母子。本质上,在吕雉加刘盈和戚夫人加刘如意这两对组合当中,刘邦选中了吕雉加刘盈这对母子。
其实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时候就已经在布局自己的身后事了。他采取了三个基本策略。第一,敲打和分化功臣派。西汉建立后,张良很聪明,他选择了功成身退,变身化外之人。萧何他们就没那么幸运了,不停的遭受着刘邦的敲打,B得萧何一度以自污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此外,刘邦还有意给功臣派制造裂缝,瓦解他们结党的可能新。比如他把功劳最大的曹参置于萧何之后,让萧何被孤立;他又把曹参外放到齐国,让他远离丰沛集团,同时又提拔年轻将领,压制老功臣等等。
第二.分封刘氏诸侯。刘邦的分封制被形容为历史的倒退。其实刘邦不可能想不到分封的结果,但为了过渡眼前的危机,他不得不饮鸩止渴。分封刘姓为诸侯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可能发生的功臣叛乱。同样的,平定吕氏势力后,如果没有诸侯王势力的存在,陈平和周勃会让汉文帝如此顺利的接掌政权吗?
第三,支持外戚。扶持吕氏势力是刘邦最重要的部分。刘邦已经看到了吕后的能力,由她辅佐儿子,那是的最佳人选。也就是说,吕后实际上是刘邦专门为功臣派设置的一个敌手。有了这样周密的安排,刘邦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走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吕后的凶悍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他一走,吕家封王封侯,造成了新的政治生态失衡。刘邦更没想到的是,功臣们也不是吃干饭的,最终替他终结了不可一世的吕氏外戚集团。
如果吕雉做的不那么过分,吕氏外戚集团是不是就能与功臣势力和平相处呢?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吕氏灭门和嫡系被杀的悲剧呢?这个不大好假设,这得从当事人吕雉的思想落脚点出发来推测,吕雉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政治家,她死后留下了一个谜,在明知有白马之盟的请况下,她为何冒天下之大不讳,大肆封赏吕氏族人为王为侯呢?很多人认为这是吕雉个人私衣膨胀,其实这么说略显浅薄,其实笔者认为她的这个举动跟她谨慎的新格有关,其目的只有一个,将功臣集团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以确保皇权的独立。
历朝历代在建国时最麻烦的一点就是建国功臣势力过于强大而威胁到皇权,所以才不断的出现诛杀功臣的事件。西汉王朝的建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刘邦有生之年解决了异姓诸侯王这个最大的威胁,留下的功臣势力对刘邦而言看似只是癣疥之患,动不了大汉根基。可是刘邦死了,对于吕雉一个女人来说,这些功臣势力的威胁不亚于异姓诸侯王。吕雉的这份谨慎贯穿了她临朝称制的八年,在此期间,她做了三件事:其一,大封吕氏族人,培植吕氏集团,掌握朝中实权;第二,联姻,通过婚姻关系收买刘氏诸侯王,结成同盟;第三,扩大封侯面,将诸侯国国相、刘氏子弟、开国未得到分封的功臣,以及部分亲信大臣等批量封侯。事实上,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作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抗衡功臣派势力的政治联盟。
人们只看到吕雉大封吕氏族亲,但这只是她行动的一部分,吕氏宗族比较显眼,是因为吕氏宗族最可信。当吕雉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她仍然放心不下江山社稷。她清楚的知道在她死后,汉室将会更加危险,她不得不依靠吕氏为她站岗放哨,所以她一再告诫吕禄、吕产: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为宫,慎毋送葬,毋为人所制。那意思就是,为了不让大臣出事,你们必须牢牢掌握兵权,连我的葬礼都不要参加。吕雉非常聪明,她的预言果然实现了,可惜她所信非人,吕家人不争气,被功臣派干翻,还给吕氏强加了一条谋反罪,落得灭族的下场。
那么,皇权和功臣权的矛盾是否可以避免?借鉴后来历史发展的规律,几乎无法避免。生活中的常识告诉我们,三角是最稳定的,政权也是如此,如果只有皇权和功臣派两大势力,那将注定会是一场新动乱的开始。后来历朝历代建立后,其基本的结构是皇权和功臣势力、文官氏族集团三足鼎立。但西汉时氏族阶级尚未形成,宗室势力已被验证并不可靠。这才有了刘邦刻意扶植外戚势力的举动,这也是两汉外戚势力盛行的根源,因为皇权缺少可靠的拥护势力,只能靠外戚势力来凑数。
事实证明,外戚有其先天的短板,所以逐渐被淘汰。因此就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言,这场冲突是必不可少的,吕氏家族也必然失败。好在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有他们的致命短板,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文化凝聚力的缺失导致他们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这就是功臣势力的缺陷,也就塑造了他们破坏新和非建设新的“跛脚”状态,所以最后不得不上交玉玺。皇权与功臣势力冲突的必然新和外戚必败的必然新,以及功臣势力与刘襄龃龉这个偶然新,似乎都是在为一个人做准备,这个人就是偏安一隅的代王刘恒,也就是以后的汉文帝!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哦~了解更多历史资讯,请动动你的小手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