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苏联,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斯大林、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但对于马林科夫,这位苏联过渡时期的领导人,或许就不那么熟悉了。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年1月8日出生于俄国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十月革命爆发后,青年时期的马林科夫自愿参加红军,参与保卫苏维埃的伟大斗争。1920年,马林科夫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被安排到斯大林身边担任政治秘书职务。
虽然在行政职务上,相较于其他苏联高层,马林科夫或许有些低微,但作为斯大林的秘书,他实际上有着常人所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即“慈父”的信任。
靠着特殊的政治优势,马林科夫于1930年开始跻身于苏联的政治长廊,担任莫斯科市委组织部长一职。
由于搞工作十分出SE,在苏联中央机关改组之际,马林科夫被斯大林越级提拔为中央组织部部长。
至此,马林科夫在苏联权力中枢中一路晋升,到卫国战争结束时,他已是苏联部长会议的副主席了。
随着政治对手日丹诺夫的逝世,马林科夫逐渐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第二号人物。在1952年10月召开的苏联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马林科夫代表斯大林作政治报告,其“接班人”的身份更加凸显。
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毫无悬念地晋升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历史上的第三位最高领袖。
当然,与斯大林相比,马林科夫没有资格成为集权式的领导人,所以苏联权力中枢决定实行集体领导,即由马林科夫负责苏联政府,赫鲁晓夫主管党务,贝利亚主管内务部。
如果说这种体制能延续下去,也不失为挽救苏联的一剂良要,但自古利益动人心。苏联内部的“野心家”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他们仍然垂涎克里姆林宫的权力宝座,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贝利亚。
贝利亚妄图用内务部掌控苏联政府,继而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为此,他不惜搜集其他苏联高层的“黑料”,来作为必要政治手段。
对于贝利亚的“反常”举动,赫鲁晓夫早已洞悉,他联合马林科夫等人抢先一步将其控制,并于同年将贝利亚秘密处决。
在这期间,赫鲁晓夫几乎独掌了苏联政府的大权,就连马林科夫都因赫鲁晓夫的“横空出世”,而又滑至“副手”的位置。这种忽高忽低的权力落差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在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这两年里,马林科夫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对苏联内部的弊病还进行了有效的改革。
1953年3月10日,马林科夫在苏联中央主席团指出,苏联社会上有许多不正常现象 其根源皆出自于个人崇拜。他强调,要清除国家内部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将矛头直指思想意识领域。
除了对个人崇拜现象大动刀子外,马林科夫还针对冤假错案进行了拨乱反正。
1953年4月,马林科夫下令苏联检察机关“重新审理众多的政治案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医生间谍案”、“克里米亚案”等,他要求为受到非法迫害的人翻案。
所有这一切,让马林科夫成为苏联“最受欢迎的人”,他的个人威望一度可以与斯大林相比。
当然,在政治方面进行改革外,马林科夫针对苏联社会的经济弊病也进行了有力改革。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那时期的苏联工业只生产武器和生产资料,而全然不顾普通苏联民众的日常生活。
有鉴于此,马林科夫号召全国,为了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必须用一切方法促进轻工业生产,政府也要加大对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投资。
这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实施后,广大苏联农民普遍表示欢迎,成效也破为显著。到1954年底,苏联社会的农产品供应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全国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得到好转。
然而,正当马林科夫想要更进一步进行改革的时候,反对势力却伺机浮出了水面。
赫鲁晓夫抓住马林科夫理论才能匮乏的弊端,攻击马林科夫的改革“失误”。最终,来自各方的压力共同导致了马林科夫的辞职。他的改革也被迫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