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全市文化概览》系列文章之四:
REAL ESTATE
白银市建制文化概览
贠守勤
(2022年6月23日)
一、先秦之前的白银民族迁移变化
白银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夏、商、西周时期,白银境内主要为羌戎所据。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部分地区主要为月氏族所据。
之后匈奴族南下,月氏族西迁,境内部分地区主要为匈奴所据。
二、历史上白银境内建制的分分合合
先秦、秦时,白银一直属于北地郡管辖,这是今日白银的建制之始,也是今日白银全境首次为同一个“地州市”管辖,是白银隶属之始。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境内置县,为建置之始。
东汉时期,归武威郡所辖,这是今之白银全境第二次为同一个“地州市”管辖。
晋太元元年(376年),鹯音县地置平凉郡,是为境内置郡之始。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西秦王徙都度坚山,这是白银境内建立都城的历史记载。都城是从临夏枹罕迁至度坚山城(西秦国还曾在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建都,都城在一山沟内,在榆中苑川城建都。西秦国,东晋十六国之一,存在公元385年——431年46年)。
西魏大统十三年(548年),西魏相西巡,于鹯音县地置会州,是为境内置州之始。
隋代,今白银同属会州管辖,这是今白银全境第三次为同一个“地州市”管辖。
明代,首次出现了“会宁县”名,今白银全境同属于靖虏卫管辖,这是今白银全境第四次为同一个“地州市”管辖。
民国初,今白银全境统一由兰山道管辖,这是今白银全境第五次为同一个“地州市”管辖。
民国23年,靖远、景泰、会宁等15县隶辖于皋兰区,这是今白银全境第六次为同一个“地州市”管辖。
1985年,白银市恢复地级建制,增辖今靖远、景泰、会宁三个县和白银区、平川区两个区。这是今白银全境第七次为同一个“地州市”管辖。
三、历史上白银境内的建制变化
先秦时期(自夏至春秋战国,前2100——前221年),白银境内隶属于北地郡、陇西郡等,为境内有属辖之始。但没有在属地上置县、置州,即有建制而无建置。仅为北地郡,乃雍州辖境。《禹贡》(战国时著作)记载,这里属古雍州之地,为古羌戎所据。
秦时,境内有了筑城记录。
秦时,周显王四十二年、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灭义渠等,置北地郡(隶于雍州),至秦始皇统一后,会宁、靖远、平川、白银区部分等地属于北地郡。
西汉时期(前202年——公元8年),白银境内没有置州记载,唯有置县记录,是白银境内置县之始。西汉时期,境内置鹑音(前114年)、祖厉(前114年)、媪围(前111年)三县。
东汉时期(25年——220年)为境内既有置县、又有郡辖之时,皆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今白银全境皆属武威郡,地属曹魏,县属同东汉时期,未变。
西晋时期(265年——420年)为境内置郡之始。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于鹯音县地置平凉郡,是为境内置郡之始。
三国、西晋时,白银的治属与两汉比较,没有多大变化。其景泰、会宁、白银区、平川区仍属武威郡,县属未变。靖远县属未变,西秦二年(385年),属苑川郡。
东晋时期(317年——420年),境内分属苑川(靠近今兰州市一带)、平凉(今靖远、会宁、平川区一带)、秦兴(今白银区一带)三郡所辖。
东晋时期,白银各县区辖属变化较大,属于变动、不稳定时期。靖远仍属苑川郡,景泰改属金城郡,会宁仍属平凉郡(郡治在平川区),白银区改属秦兴郡(郡治在度坚城),平川改鹯音县为平凉郡,故属平凉郡。
南北朝时期(222年——589年),是白银境内置州(会州)之始,也是境内设关(乌兰关)之始。南北朝时期,白银的景泰、会宁曾经属于高平郡(北魏称高平郡,西魏置会州),后三县两区皆属于会州(《历代州域形势》记载:“会州、汉金城等郡地。西魏置会州。唐因之,亦曰会宁郡,领会宁等县二,今靖虏卫是”),县属仍没有大的变化。
北魏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西秦后主乞伏暮末永宏三年(430年),重置平凉郡,郡治鹯音。
西魏大统十三年(548年),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于鹯音县地置会州,是为境内有州建置之始。北周(557年——581年),移会州州治(靖远)于鸣沙城(今宁夏中宁县),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废州,改为会宁防。次年(563年),周武帝西巡,于祖厉县地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
隋代,今白银辖区同属会州管辖。
唐代,今白银辖区同属吐蕃管辖。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会宁郡(郡名待考)为西会州。改凉川县为会宁县(县名待考)。贞观六年(632年),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在鹯音县地)。贞观八年(634年),以会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同年复称会州,属关内道,仍辖会宁、乌兰二县。
唐开元四年(716年),于祖厉县地别置凉川县,迁会州州治于此。开元九年(721年),以黄河洪水威胁州城废除(疑为此时的靖远会州州治废除,即黄河水冲毁了靖远会州城)。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与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不符,这儿又是“改会州为会宁郡”,有待进一步考证)。乾元元年(758年),改会宁郡为会州。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白银境内战乱频仍,建置频繁变化,时属吐蕃、时属西夏、时属蒙古汗国。
元初(1271年),弃新会州,迁州治于西宁县,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会州地震百余日,房屋倒塌,压伤人畜,是月,会州更名为会宁州。
明代,白银三县两区同属于靖虏卫管辖,这是今白银全境第四次属同一“地州市”管辖。
清雍正八年(1730年),首次出现了“靖远县”县名,景泰出现了皋兰县红水分县(白银区部分地方归于红水分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明正统三年1438年,“靖远卫”叫了200年)。会宁县、靖远卫隶巩昌府。景泰县境之大芦塘等地仍隶靖远卫,红水等地改隶兰州府皋兰县。雍正八年(1730年),靖远卫改称靖远县(“靖远卫”叫了80多年)。乾隆三年(1738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乾隆四年(1739年),皋兰县于宽沟设县丞一员,领宽沟、永泰、红水、正路四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宽沟县丞移驻红水,称红水分县。道光后复驻宽沟。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设海城分县于打拉池。
民国初,今白银境内统一由兰山道管辖。
民国22年(1933年),景泰县成立,治所芦阳镇。其余各县为靖远县(平川区大部分归靖远县)、会宁县、红水县(白银区部分归红水县,部分归皋兰县),亦即民国时期白银境内主要是靖远、会宁、红水(即景泰县)三县。
民国22年(1933年),将靖远县北区大、小芦塘及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老龙湾等地划归红水县,成立景泰县。
民国23年(1934年),靖远、景泰、会宁等15县受辖于皋兰区。
1950年初,靖远(含今平川区)、会宁隶属于定西分区。
四、白银建市的建制沿革
1956年,成立白银市,1958年,白银升为地级市。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1957年6月,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辖今白银区王岘乡郝家川。
1958年4月,白银市(地级)成立,白银区今四龙、水川、强湾、王岘乡全部及武川乡部分地域划归白银市管辖。
1956——1958年,会宁、靖远(包括今平川区)属于定西专区管辖、景泰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同年12月20日,撤销皋兰县,原景泰县所辖7个公社划归白银市管辖。
1959年,靖远县平堡、泰安、刘川划归白银市,会宁县全域、靖远县大部、今平川区全域属定西地区管辖。
1961年12月,恢复皋兰县和景泰县建制,同属白银市管辖。
1949——1961年,靖远县隶定西地区。
1961年,设白银市郊区(简称市郊区),原白银市直属的5个城区街道,今白银区金山、水川、王岘、武川公社全部属白银市管辖。
1961年11月,国务院决定恢复景泰县建制,治所芦阳,属白银市辖县。
1963年10月,白银市撤销,景泰县划归武威专区管辖。
1961—1963年,靖远县划归白银市管辖。
1963年10月,撤销白银市,靖远县(包括今平川区)划归原定西地区,景泰县仍隶武威地区,白银区、皋兰县隶属兰州市。
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管辖。
1964年,靖远县复归定西地区管辖。
1949——1985年,会宁县属于定西地区管辖。
1985年,兰州市白银区辖人民路、公园路、工农路、四龙路4个城区街道及四龙、王岘两个乡。
1985年5月,将定西地区的靖远县、会宁县和武威地区的景泰县及兰州市的白银区划归白银市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