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三卫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投降大明,但他们与大明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之后同样与阿鲁台太师来往密切,且多次南下袭击大明边关。朱棣北征时就发觉阿鲁台军中有不少朵颜三卫的士兵,这种请况下,朱棣自然是要予以惩戒一番。
朵颜三卫的建立
朵颜三卫最早源于大兴安岭以东,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轮河的广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势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冯胜、付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并迫使其投降。这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驻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击范围之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TUO古思帖木儿又在捕鱼儿海大败,这不仅使他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和统治,更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在没有实力与大明对抗的请况下,只能选择臣服。
△捕鱼儿海之战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TUO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隶属宁王大宁都司。
最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为强大,但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而朵颜卫又是以兀良哈部为主,因而后来也将该三卫称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与大明若即若离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依附于大明,但是不久后便又再度反叛,归附北元新汗。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付友德、郭英率军讨伐辽王阿扎失里于挑儿河一带,于是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再度中断。
△朵颜三卫
直到建文年间,因为靖难之役的爆发,朱棣在获取了宁王朱权支持之后,朵颜三卫随大宁军队一同被收编,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便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再度遣使,三卫之后也遣使前来进贡。之后,明朝“命TUO儿火察(即TUO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朵颜三卫
永乐初年,双方表面虽然相安无事,但兀良哈三卫却多次侵扰明朝辽东广宁等地。而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鞑靼时,又发现有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队。于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度遣使,对其侵扰大明边境和勾结鞑靼之事予以谴责。
但兀良哈三卫对于朱棣的谴责似乎并未放在心上,不仅依旧与鞑靼来往密切,且曾在阿鲁台受到打击的请况下,多次对其予以援助,甚至听从阿鲁台的调遣。而一些不愿服从控制的部落,也遭到阿鲁台的镇压,于是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驻地,逃往海西女真地区。
朱棣对其进行惩戒
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损失惨重,瓦剌则趁机崛起,并多次掠夺大明边境;于是朱棣又进行第二次北征,重点打击瓦剌,瓦剌又损失惨重。之后,历经数年发展,鞑靼再度趁机崛起,于是再度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不仅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劫掠,而在其中,同样有着朵颜三卫的影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冬,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所(元中都),杀死明指挥官王祥,其中同样有朵颜三卫的参与。
△第三次北征回师途中进攻朵颜三卫
于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再度率军北征,然而明军主力刚刚到达宣府东南的机鸣山,鞑靼太师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之后,连忙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进抵煞胡原,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率军深入屈裂儿河流域,对不断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使其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这次行动可以看做是对兀良哈三卫助纣为虐的惩戒,瓦解了其战斗力。
然而明成祖之后,随着仁宣二帝的战略收缩,而朵颜三卫又想要获取大宁地区的驻牧权,遭受打击的兀良哈三卫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不断南下,最终在15世纪中期,他们成功来到了明长城边外驻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