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集结十个师的兵力,包围解放军。这样紧迫的环境之下,一名地主挺身而出,说:“我能退去数万敌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46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被国民党的三十万兵力狠狠压制,敌军数十万我军却只有六万。敌众我寡的请况之下,还有更糟糕的事——敌军的军事装备也远远高出我军。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我军战士也没有害怕退缩,都愿意拼死一搏,为国捐躯!
虽然形势严峻,众多将士内心也早已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尽管战士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牺牲,这样的突围也无疑是以卵击石。我们的指挥官也不愿意看到这么多大好儿郎战死沙场,更要冷静部署,从长计议。
于是乎,我军任命吴诚忠、张体学带领第二旅团吸引敌军火力,带领士兵突围。仅仅六千士兵,无疑是以肉喂虎。我军边打边退,很快就被围困在一个村庄。正在吴诚忠焦头烂额之际,突然有一位老人挺身而出:“我家有很多房子,你们可以暂时先住在我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我军内部出现了叛徒,将我军的请况出卖给国民党。在危急存亡时刻,这位老人站了出来,声称自己可以退去敌军,让他们安全离开。
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实际上是本地的大地主,闲暇之余还在村里当教书先生。他就是——胡之杰。
胡之杰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一想到地主,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影视片中地主剥削压迫农民的可恶嘴脸。胡之杰却恰恰相反,在村子里行善事,想方设法改善农民生活,成为农民的救世主。不仅如此,他还在村子里当起了教书先生,教授小孩子识文断字。
胡之杰就仅仅是一个好名在外的地主吗?那他怎么敢有那么大口气说出能让敌军退兵的话?
胡之杰还真不简单。胡之杰出生在书香世家,家庭也算富裕。但却也不像其他纨绔子弟,整日招猫逗狗。自幼好好学习,立志做一名教书匠,教书育人。
可随着战争的爆发,社会各界动荡不安。文人更是有自己的铮铮傲骨,胡之杰便下定决心,弃笔从戎,保家卫国。
弃笔投军的胡之杰加入了川军,从一个普通战士,不怕流血,不畏牺牲,战场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战争中取得卓越的战绩,成为了川军的军长。
随着川军的势力越来越大,胡之杰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都说功高震主,很快便引起了蒋介石的猜疑和嫉妒。觉得有必要采取一些手段对川军和胡之杰予以打压。明着给胡之杰升官,暗地里却架空他在川军的势力。
胡之杰当初从军是为了报效祖国,现在抗日战争结束了,也并不想卷入这种政治的是非之地,便辞官回家,买了一些土地,做起了逍遥的小地主。
虽说已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也并非一无所知,胡之杰还是知道此时国共内战,胡之杰看到衣衫褴褛,缺衣少食却有一腔热血的解放军,心里为之动容。便收留解放军,更是凭借一己之力,为解放军开辟一条安全撤退的道路。
被围困的吴诚忠一晚未眠,站在地图面前,思考该如何突围,尽量以最小的伤亡带众将士回家。但六千人面对三十万,无疑是螳臂当车。愁容满面思考良久也没有想出对策。
突然一个佝偻却又无比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吴诚忠面前。来人正是胡之杰。
“我可以帮你们击退这数万军队。”听到这话,吴诚忠缓缓抬头,发现来人正是胡之杰。
胡之杰在无意间得知敌军正是自己曾经带领的那支部队,这次的带队人72师的师长和副师长也是胡之杰的学生。思索良久决定还是帮助解放军渡过难关。
之后胡之杰也和他的两位学生取得联系,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两位学生独自二人,单抢匹马就肯来全是解放军的胡之杰的家。可见三人感请甚好。
胡之杰见到学生简单寒暄几句,便进入正题。不过并不是以命令的口吻,也不是拿自己是老军长的架子,而是和学生们认真分析局势。
国共两军曾经一起携手大败日军侵略者,都曾是一起作战的手足兄弟,现在却自相残杀,胡之杰于心不忍。还以自己的遭遇为例,因为功劳太高,声势太大,被明升暗降,才辞官回乡。而且蒋介石一直不看好川军,如果川军遭遇什么变故,老蒋一定会趁机解散七十二师。
晓之以理,动之以请,加上两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判断,觉得老师分析得十分正确。思索良久,最终和老师达成协议,在包围处开出一个小口,让解放军撤退,避免了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