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相互融合交流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别具特SE的中华文化。除去汉族之外,光是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就已经能和许多人口少的国家一较高下了。
虽然对外都是中国公民,但是不同民族在文化,语言及风土人请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在体型外貌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比如蒙古族人大多以高大威猛著称,而像维吾尔族则大多大眼睛,高鼻梁,颇有异族风采。除了能看到这些大方向上的东西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居然在脚趾上也异于汉族人,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人的后代呢?
鲜卑族的汉化之路
说到民族大融合,历史上有关民族融合最为盛大的一场改革无异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了。
孝文帝名拓跋宏,继承帝位时年仅五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幼年登基的小皇帝之一。因其刚上位时年龄太小,所以一直由太后临朝执政。但是这位太后却并非拓跋宏的亲生母亲,而是他的祖母,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冯太后。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北魏政权是鲜卑族人,而这位太后其实是一位汉人。汉人执政,自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汉人的文化习惯,且这位冯太后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临朝摄政,杀伐果决,处理朝政毫不含糊,后来直接以小皇帝的名义推行起汉化改革,而这些都将对小皇帝产生深远影响。
拓跋宏受到祖母的教诲,自小便熟读百家经书,懂得了不少治国理政的道理,在这过程之中,他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国方略。公元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果不其然,这位年轻的皇帝自一正式亲政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其力度远超祖母冯太后。
但是,所有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鲜卑贵族早已习惯了自己的本族文化,也懒得去折腾搞什么变革,况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也只有在鲜卑族文化下,才能真正保证自己的贵族身份。孝文帝自知这些贵族元老们顽固不化,所以他做下了一个惊人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算是打响了汉化改革的第一抢,接下来就是解决鲜卑族人与汉人语言不通的问题,当然还需要克服一些像水土不服这样的问题。为此,孝文帝极力鼓励与汉人通婚,并为大臣们起表率作用,主动纳汉族女子为妃,穿汉族服侍,重用汉人,甚至用汉姓,带头改汉名为元宏。
种种政策实施下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这场改革无疑是十分成功的,鲜卑族人逐渐融入了汉族这个大家庭,现在在国内称为锡伯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而这场改革所表现出来的影响还远不止让中国多了一个民族这么简单。
锡伯族人虽然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但祖上毕竟不是纯正的中原汉人,所以在外貌上与汉人还是存在着显著差别的,那么这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在中国有一部分人的小脚趾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我们一般人的小脚趾只有一瓣趾甲,但是这一部分人却有两瓣。这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好奇,同样都是中国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请况呢?别急,这就来给大家揭秘。
两瓣趾甲,是何缘故
首先一点就是基因问题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帝王都会将王都定在中原一带,不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王都选择在了南京。这也就意味着南方一带的经济发展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也会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当时从中原一带迁移到南方的就有许多山西人,但是,这种迁移显然是为了生活和发展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和决定。这一部分山西人来到南方之后,由于对故土请难割舍,也是为了能够遇到更多的山西老乡,相互扶植,于是决定将自己的小脚趾分成两瓣,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当然,以上说法完全是野史小说中肆意杜撰出来,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要知道,基因都是自带的,根本不会因为外力而改变,像这样的行为除了让自己看起来是残疾之外,并没有其他作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有两瓣小脚趾呢?
答案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民族大融合,有关两瓣小脚趾的传说就源于鲜卑族人。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或许对于鲜卑这个民族并不陌生,鲜卑族是在蒙古高原上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关于它的起源,目前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是从它后来的发展上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民族必定是体型健壮,骁勇善战,且拥有强大势力的。
而关于鲜卑族人的小脚趾,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秘密,由于他们是游牧民族,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且自小便在马背上行走,久而久之,小脚趾便有了两瓣。也就是说,这完全出于他们的生活习新,至于是否与基因存在什么关系,现在还难以判定。
结语
鲜卑族在历史上的确是风极一时的,五胡乱华之后,鲜卑族人看准时机,建立起北魏政权。而这也成为了南北朝的开端,就连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有一部分鲜卑族的血统。
而中期的孝文帝改革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经济发展,同时也为鲜卑族后来融入汉族大家庭奠定了十分有力的基础。至于小脚趾有几瓣脚趾,是不是纯正汉人这类问题,其实并不影响他们中国同胞的身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