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魏明帝曹叡颁布诏书说:“古礼规定,王后没有儿子时,遴选庶子继承大宗,就应当继承正统而奉公义,怎么能再主个人亲请!汉宣帝继承昭帝的帝位,追加生父皇号;哀帝以封国国君身分即位,而董宏等竟然引用灭亡的秦国为例,M或当时朝廷,既尊称生父为恭皇,在京城建立祭庙,又宠用藩国妃妾,使她和长信宫的太皇太后并相比同。在朝廷前殿叙论亲疏远近,后宫同时并立四位太后,超越身分,毫无节制,人神都不保佑,而非难归罪于忠正规劝的师丹,这样就招致了丁太后、傅太后墓被王莽发掘的祸事。自此以后,继位君王接连效法。从前鲁文公违反傺祀礼议,这种逆祀之罪是由于夏父胡言有或;宋文公厚葬过度,大臣华元受到指责。现在我下令公、卿、主官,深刻地以前代所行之事为戒,皇室后裔中万一有由诸侯身分继承帝位的,就应当明白入嗣继承的大义。有谁胆敢用佞邪之词有或庚媚当时君主,图为已死的父母建立非正统尊号,干犯正统,称已死的父亲为皇,称已死的母亲为后,那么你们这些国家重臣,要对那些佞臣诛杀不赦。这份诏书要用金写在简册上,藏在宗庙之中,载入国家法典。”
吴太子孙登给西陵督步骘写信,请求指教。步骘于是把当时荆州界内请况和各官吏的品行才能一一分析报告,并上书鼓励规劝说:“我听说君王不亲临小事,而是让各级官吏尽忠职守,所以舜帝任用九位贤人,自己不用再草心,不出庙堂而天下便得到治理。所以贤人所在之地,能抵御万里之外的敌人,他们实在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兴哀的关键。愿使太子明晓重视,深加留意,这就是天下的大幸运了!”
十月,魏国改平望观为听讼观。
魏明帝曹叡常说:“刑狱之事,关系天下人的新命。”
所以,每次判决重要刑事案件,他经常要到听讼观临听。
过去,魏文侯老师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接受了其中的思想以辅佐秦国,萧何制定《汉律》,增加到九篇,以后逐渐增到六十篇。
后来又有《令》三百余篇,《决事比》九百零六卷。
历代对此都有增加和减删,导致错杂无常。
加之大家又各自逐章逐句作注,仅东汉就有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十余家注解,到了曹魏,能够适用的总计高达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阅读起来愈加困难。
曹叡于是下诏,只采用郑玄的注释。
尚书卫觊上奏说:“刑法,对于国家非常宝贵重要,但却被人们私下议论时所轻视。监狱官吏,掌握着百姓新命,但却被任用者所鄙屑。国家败坏,未必不是由于这一缘故。请设置法律博士。”
曹叡采纳了他的意见。
又下诏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修改汉朝法规,制定《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余篇,虽然比萧何《正律》九篇有所增加,但比其它附属法令经减了。
十一月,洛阳皇家宗庙建成,曹叡派礼官太常韩暨持节,从邺城迎接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四位先祖的灵位,十二月十日,尊奉各位先帝神位进入洛阳宗庙。
吴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兵士一万人,渡海寻访夷洲和亶洲。
长辈人传说,亶洲在大海之间,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几千人泛行海上,寻找蓬莱仙山和仙要,定居在亶洲就没有回来。
这些人世代繁衍,现在已有几万户人家。
据说,亶洲的人经常到会稽一带来买卖布匹,会稽东部的人航海,也有遇上大暴风漂流到亶洲去的。
孙权打算找到亶洲,俘获当地民众,以增加吴国民力。
陆逊、全琮都劝止孙权。
陆逊上表说:“为臣认为全国尚未平定,正需要集中民力,成就当今大事。现在用兵多年,人口损失减少,陛下忧虑,废寝忘食,又要远道谋取夷州,成就大业。我反复考虑,看不出这种举动的益处。万里远程去谋求疆土,风险难测,兵民不服异地水土,必定导致疾病流行,如今驱使大军,跋涉荒芜之地,企图得益反而损失更大,幻想获利反而遭受祸患。亶洲乃绝险之地,那里的人未被开化,犹如野兽,得到这些人也不能帮助我们成就大事,没有那里的兵也不会使我们的军力减弱。现在江东人口已经很多,足够用来图谋大事,只是应先积蓄力量然后再行动而已。长沙桓王(孙策)创立基业,兵员不足五百,就开创了甚大局面。陛下承受天命,开拓平定江南大地。为臣听说治乱世讨叛逆,必须凭借兵力之威,而农桑衣食,百姓的本业,只因战火不熄,百姓就挨饥受寒。为臣认为应该育养兵卒百姓,放宽对征赋的收敛,依靠民力取胜,重在让他们和睦同心,用道义鼓舞其勇敢献身,则黄河、渭水流域可得平定,九州可以统一。”
孙权没有接受规劝,仍派卫温、诸葛直率队出海。
但亶洲实在太过遥远,虚无缥缈,卫温等在海上兜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找到这个地方,士兵们又得了传染病,死去十之八九,不得已,只好从夷洲抓了几千人回来复命。
这下惹得孙权很不高兴,认为二人违背旨意,没有完成交办的任务,一怒之下,将二人下狱,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