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8年,即康熙二十六年1月27日,历经三朝的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享年75岁。据《清实录》记载,在孝庄去世后的几天,康熙日夜守灵,哭泣声不断,几日几夜,粒米未进。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向来事死如事生,皇家更是视过久停灵为不详,认为这会影响王朝的国运,大多会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尽快让逝者入土为安。
然而根据史料记载,一直到了公元1725年,即雍正三年,孝庄太后才被正式安葬。也就是说,孝庄去世之后,她的梓宫一直被搁置了长达37年没有入土,这在整个封建王朝史中都是不可思议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孝庄曾在重病期间对康熙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在这份遗嘱中,孝庄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太宗皇帝已经去世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如果要合葬的话,势必会扰动皇太极的亡灵;其次,太宗陵墓远在关外的盛京,那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如果要将自己的棺椁运送到那里,无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她表示自己长期陪伴在顺治和康熙等众多孩子身边,实在不愿意远离。
所以在孝庄死后,康熙直接把她生前长期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大殿拆了,原样搬到了昌瑞山下风水墙外,称为“暂安奉殿”,也就是暂时安放的意思。在康熙余生的几十年中,他也经常前往暂安奉殿拜祭自己的祖母,一直到去世都没有把孝庄入土为安,直到雍正皇帝上位。
雍正三年,恰好是孝庄太后与皇太极成婚一百周年,雍正认为此时的大清国运正在上升期,全国处于盛世之中,这应该是先祖的庇护,于是决定就地建造一座陵园,把曾祖母正式安葬。因为孝庄的陵寝在皇太极的昭陵之西,史称“昭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