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段内容,依然来自于《长短经》,不过这一段是赵蕤引用的诸葛亮的一段论述,核心还是如何用人所长,控人所短。
《论诸子》是诸葛亮有名的四论之一,这里主要还是讲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新的人物,还是提醒我们人有长处自然也就有缺点,有短处,用人所长,也要控人所短。
老子长于养新,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
这一段大致的意思是说,老子,应该说是老子的学说,比较有利于修身养新,但是不能够解救危难。这个之前跟大家讲过,老子的思想宽宏博大,但是相对而言,外王部分的内容要少一些,也就是入世的部分相对较少。这里的危难,指的是各种复杂的极端请况,用老子的思想解决起来可能就相对麻烦一些,因为这种请况下,要求的更多的是杀伐决断。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商鞅我们都比较熟悉了,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且对于法律的执行也极其严苛,这样的人,在战争的筹备阶段、动员阶段,以及战争的开始阶段,相对来说价值还是比较大的,就是上边所说的仓卒之时,功多者赏厚。接下来提到的苏秦、张仪,我们都比较熟悉了,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善于游说,这里诸葛亮说这类人不能和他们缔结盟约,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一个词,也就是外交辞令,外交辞令有时候的特点就是含糊其辞,想象空间很丰富,同样的一句话可能各方的理解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和这样的人结盟,对盟约的有效新,很可能要大打折扣。
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白起被后世很多人奉为战神,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可以说白起在秦征伐的过程中可谓是战功赫赫,特别是长平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国士兵,从战役本身来说确实是大胜,不过,赵蕤在后边的七雄略中,对白起进行了强烈的谴责,锐利的抨击,其评价是完全否定的,原因就在于长平之战反而机起了六国的恐惧,客观上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可以说长平之战的一个很重要后果就是将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推后了几十年。此战之后,他也逐步失去了秦昭襄王对他的信任,最终被赐剑自刎,不过这个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是放在七雄略那一部分具体展开来讲。
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伍子胥我们在讲庄子的时候,重点讲过,伍子胥对于吴国而言可谓是战绩卓著,他辅佐吴王阖闾几乎灭掉了楚国,又辅佐吴王夫差,差别灭掉了越国,而在攻打越国之前,夫差曾经给伍子胥承诺愿意和他平分吴国,最终却也是被猜忌有谋反之心,最终赐死。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音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也就是这里说的伍子胥善于打仗,却不善于保全自己。与他相对的就是越国的范蠡,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越国灭掉吴国之后,他就早早的泛舟海上,远遁江湖了。
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尾生和自己心爱的女子约好了要私奔,他心爱的女子因为下大雨没有来,他就一直死抱着桥柱被活活淹死了,这就是守信有余,但是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变。
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王嘉是西汉哀帝时候的宰相,因为汉哀帝宠信董贤,想封他为候,被王嘉强烈反对,说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他也因此得罪了汉哀帝,被孔光弹劾入狱,最后他自己在狱中绝食,呕血而死。像王嘉这样的人,如果遇到明君,很可能会君臣相得,但是遇到汉哀帝这样的暗主,这样的下场恐怕是难免的。
我在讲《庄子》的时候,专门给大家强调过,庄子和老子的道德仁义的工具论,这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如果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搞清楚,工具就是要随时而化,因为不同的时代面临的不同的问题要随时而变,而不可拘泥,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更不能为了一些所谓的虚名伤生害命,真正重要的是懂得权变。与物同化,外化而内不化,才是庄子真正核心的处世心法。
在庄子的盗跖,应帝王,人间世当中,其实都有类似的观点,庄子的解决办法就是颜回三法,也就是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当然,我们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思想太过保守,我们也会觉得现代这个社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自己换个地方还不行吗?当然行,但是如果自己心里的问题解决不了,这种心态会逐步的自我强化,很容易让自己钻进牛角尖。虚己以游世,做好自己的事,外在和光同尘,做事要懂得方式方法,而不是给自己制造各种阻力。
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这里的许子将指的就是许邵,也就是月旦评的主评人,曾经评价曹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间雄。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许邵的品评人物的记录,很多确实是有独特之处的,也就是许邵本身确实有识人的才能,但是他却不具备延揽人才,培育人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