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后金(清朝)交战过程中,明朝先后有三位优秀的军事统帅,被后人称为“辽东三杰”,他们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不过三个人的结局并不好,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朝廷处死,只剩下一个孙承宗,他却遭到崇祯帝的弃用,最后全家壮烈殉国!那么,能力出众的孙承宗,为何没有受到崇祯帝的重用呢?
一、出镇辽东
孙承宗是河北高阳人,他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而且还是榜眼,此后历任翰林院编修、中允等职。此后的一段时间,孙承宗的仕途并不顺治,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他才得到了一个机会,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明熹宗的日讲官,也就是每天负责给明熹宗讲课,相当于皇帝的老师。
孙承宗博学多才,讲课的方式、内容得到了明熹宗的认可,皇帝每次听完孙承宗的课后,都会说“心开”,因此孙承宗得到了皇帝的特殊眷顾,很快就升任礼部右侍郎。当时,辽东战事吃紧,孙承宗早年间就留心军事,可以说是“晓畅边事”,因此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之后还亲自前往辽东督师。
二、再度出山
第一次镇守辽东期间,孙承宗积极整顿边防,“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出现了“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的局面。可是孙承宗却遭到了魏忠贤的忌恨,在阉党的不断攻击下,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被迫辞官回乡。
崇祯帝即位时,王在晋担任兵部尚书,他与孙承宗的关系不好,因此唆使言官诋毁孙承宗败坏边事,来阻止崇祯帝启用孙承宗。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越过长城,直抵北京城下,崇祯帝惊恐万分。在内阁辅臣们(主要是东林党)的推荐下,孙承宗终于再度出山,“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
三、终遭弃用
孙承宗马不停蹄地布置京城防务,“周阅都城,五鼓而毕,复出阅重城”。可是第二天半夜,他却突然得到旨意,让他去防守通州。当时,“烽火遍近郊”,孙承宗只得率领二十七人前往通州。之后,孙承宗安抚了祖大寿,然后指挥各路勤王军队,顺利收复关内四城。之后,孙承宗再度前往辽东任职,可是此时的请况已经发生变化。
朝中掌管兵部的是梁廷栋,这个人虽然有些才能,但“颇挟数行私”。梁廷栋推荐丘禾嘉担任辽东巡抚。丘禾嘉年轻气盛,根本不把孙承宗放在眼里,居然说道:“阁部老矣,辽事我只手可半!”大凌河之战后,孙承宗不断遭到弹劾,他被迫辞职,此后的七年间,“中外屡请召用,不报”。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承宗率领加入抗击清军,满门殉难!
崇祯帝之所以弃用孙承宗,主要与明末的党争有关。孙承宗毕竟属于东林党,崇祯二年,随着东林内阁的垮台,孙承宗已经难有作为,只好被迫辞职。之后,内阁辅臣温体仁草纵朝政,他自然不希望孙承宗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出山。
参考资料:1.《明史》;2.《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