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或也。”这是唐代韩愈的名篇《师说》中的一句话。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的小类,即帝师。能成为帝师者,必定有厚德载物之德行和学富五车之学识。在传统印象当中,“帝师”一般都是宏儒硕学,但大清朝有这么一位另类帝王,他的很多老师不是孔夫子教出来的宏儒硕学,而是蓝眼睛、高鼻子的西洋人。
一、汤若望案对康熙的刺机
1660年,大清爆发了一桩大案,中国官员杨光先向顺治奏报,称汤若望等西洋人所测定的历法存在大量错误,并将汤若望等西方学者视作“叛贼”,其矛头直指当时在钦天监工作的西洋人群体,希望能够借此事除掉他们,以再度夺取执掌钦天监之权。
以西方观测方法为基准颁布的《时宪历》这是顺治朝发生的大案,历经多年曲折之后,终于在康熙即位后得以平反,历法之争最终以西洋人所确立的历法为准。
案请虽了,但这却给年少的康熙帝带来了极大的刺机。在他看来,这件历法案之所以会持续如此之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人对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等科学一窍不通,所以很难辨别出哪一方才是正确的。于是康熙“因自愤而学焉”,决定聘用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当他的“帝师”,以了解科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影视剧中的少年康熙二、帝师南怀仁
尽管汤若望一派的西洋教士在历法之案中取得了胜利,但故事的主角汤若望却没能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不过幸运的是,他的助手兼伙伴南怀仁,成为继汤若望之后西洋教士的领衔者。历案结束之后,南怀仁因其在钦天监的出SE表现而成为钦天监新一任监正,同时也成了大清第一位西洋“帝师”。
南怀仁像根据南怀仁的记述,他这位“帝师”每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要起身赶往康熙帝生活的内殿,有时候一待就是大半天,到下午三、四点左右才离开。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往往是南怀仁帮助康熙阅读数学、天文、历法等科学书籍,康熙一旦有疑问便请教南怀仁,有时候兴致上来了,还会和南怀仁共同进餐。可以说在2年多的时间里,康熙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请,他在南怀仁的指导下,细致学习了几何学、力学以及天文学。为使康熙能够随时温习与学习,南怀仁还为皇帝编写了专用教材。尽管康熙学习的知识算不上多么深奥,但起码了解到西方科学的发展现状。
1673年,吴三桂率三藩部署起兵反清,战争的到来使康熙不得不暂时中止学习。而南怀仁也没闲着,他成为此次战争中大清火炮的总设计师,研发监制出大批量技术先进的火炮用于战争,而南怀仁也凭此被康熙授予“工部右侍郎”的官衔。
清代火炮1681年战争结束,康熙再度恢复了对西学的学习,他还利用出游的机会将所学的测绘知识用于实践,例如他曾亲自在野外对天文变化、地理纬度、磁针差度等进行测量观察。他在出行的同时也不忘带着老师南怀仁,一旦遇到问题便立刻请教。1688年南怀仁因病去世,康熙十分悲痛,他对南怀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上谕中他说道:“朕念南怀仁来自遐方,效力年久,综理历法,允合天度……奉职勤劳,恪恭匪懈,秉心质朴,终始不渝。”并追赠南怀仁以“勤敏”的谥号,足见他对这位帝师的缅怀之请。
影视剧中的南怀仁三、越来越多的西洋教师
随着南怀仁的衰老与去世,康熙帝也开始寻找新的西洋教士作为他的科学老师。1689年,康熙初步解决掉与沙俄的边界谈判事宜之后,同年大清与沙俄举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仪式,在签约仪式上,刚刚从欧洲来到北京的西洋教士张诚与徐日升担任中国官员的翻译官,并在签约仪式上表现出SE。这正好为康熙寻找新的西洋教师提供了人选,随后康熙命传教士张诚、白晋、徐日升与安多入驻紫禁城,担任帝师。
张诚等人进宫后即被召集到存放科学仪器的屋子里,受命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原理,并将其传授给康熙。随后张诚等4名“帝师”每日轮流入宫,为皇帝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础科学原理。其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康熙喜爱的便是《几何原理》一书。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狂热粉”,他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需要画图的时候则认真绘图,讲解完毕之后,康熙还将张诚等老师的讲课手稿留下来,以便随时查看复习。
康熙参与编纂的几何学书籍掌握几何学之后,张诚他们开始教授康熙哲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康熙坚持了四五年之久。他一边学习,一边在出访时亲身实践,还多次询问来华的外国使臣,希望能够对国外与世界局势有所了解。康熙的好学经神与事迹还通过传教士传播到欧洲,德国著名学者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一书中给康熙隔空点赞,他认为正是因为康熙的好学,才使得西方的科学技术传播到遥远的东方。
德国学者莱布尼茨文史君说
康熙皇帝在皇帝群体中是十分稀有的“另类”,他虽禁止传教士在华传教,但对传教士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为什么康熙的科学兴趣没能带动大清发展科学呢?在皇权社会当中,注定是一种“上行”然后“下行”的运转体制,皇帝不开口,整个国家即使出现一些民间的发明,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很快便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邀请传教士入驻紫禁城,在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将他们封闭在这围城一般的宫殿里,他们的技术与本领注定只能“卖于帝王家”,而无法带动起全国层面的科技发展热潮,中国的衰败结局也自然无法改变。
参考文献
吴伯娅:《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紫禁城》2019年第11期。
杨慧玲:《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紫禁城》2019年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